个体认识论图景(6):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Published October 13, 2017

本文是[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系列之一,这一系列旨在从个体视角探讨[个体-知识]的关系。前一篇我提到[个体知识的三个重要维度:事实、意义、行动]。从这一篇开始,我们来谈谈[事实种种],看看[个体-事实-知识]的关系,探讨完事实之后,我们最后来回答[我需要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一天,我带我的小孩培风去休斯顿博物馆玩,他将一个锥形体放到一个箱子中,按下一个按钮,顶上投射出光,在底面投影出一个正方形。培风按下另外一个按钮,侧面投影出一个三角形。

我拍摄了两幅照片,记录了这两个场景。后来,我将它们放到《学习图景》幻灯片中用来展示“视角”这个概念。视角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也是一个有用的东西。我从去年开始以视角来组织、梳理我自己的学思活动。例如,近期我与朋友讨论的议题中就包含”第三人称/第一人称”这对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就是你说“锤子砸人会疼”。第一人称视角就是你被锤子砸了,你感受到疼。如果我们用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来看待知识,那么,前者是关于知识是什么,后者则是我怎么看知识。这样的视角变化,对于事实、意义和行动有什么影响吗?

这一次让我们看看智者眼里的事实是怎么样的。

波普尔:三个世界

卡尔·波普尔就像是认识论国度里的诸葛亮,人人都需要三顾茅庐,上次我们回顾了他的可证伪性思想,这次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三个世界思想。下次我会回顾他的另外一个思想。

波普尔在1978年的一次演讲中将客观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世界一”、“世界二”和“世界三”。

  • 世界一:物理客体、状态、事件组成的世界,包括生物的存在。
  • 世界二:由心灵主体和其感知事件组成的世界。
  • 世界三:心智活动的产物,包括知识、语言、传说、故事、理论等等。

世界一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传统的物质世界里的人、事、物,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事件,生物和非生物等等,通俗地说就是宇宙世界。世界二也容易理解,通俗地说就是心智世界,这是内在的心智活动构成的。是否将世界二认为是客观的,不同哲学流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唯物主义学说承认世界一是客观的,不认可世界二是客观的,他们认为世界二就是主观的。唯心主义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二才是唯一的世界,世界一都是假象。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姑且搁置这些哲学观点,采纳波普尔的观点,认可世界一和世界二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老病死属于世界一里的活动事件,它们是客观的。人的喜怒哀乐是世界二里的感知情绪,它们也是客观的啊。

波普尔说世界一和世界二的划分源自笛卡尔的心物问题,世界二和世界三的划分则是源于康德对于客观知识的追求。

我们可以看成波普尔把世界一中的一些东西划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世界来看待,这样处理可以突出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以便于他的后续讨论。毕竟他是关注客观知识的,客观知识所属的范畴在世界中是什么样的呢?他把这个范畴界定为是人类心智活动的成果,进而命名为世界三。

换句话说,世界二中的心智活动非常丰富,其中一些人的一些心智成果,从内在的、个体的演变为外在的、公共的,在世界一中找到了具体的载体,从而在世界一中呈现出来。

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世界一的某些物件、事情,其实不仅仅具有物理属性而已,它们还具有人类心智活动成果的精神属性。

书在哪个世界?

举一个例子来说,一本书,不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它们既具有世界一的属性,又具有世界三的属性。让我们以波普尔自己写的《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这本书作为例子来讨论一下。

书显然属于世界一的产物,它是具体的物理存在的物品。实体印刷书是以纸张为介质的物理存在,电子书则是以软件为介质的物理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本书显然是属于世界一的。这本书有许多个版本。波普尔最早于1934以德语出版这本书,1959年以英语重写这本书然后出版。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2002年Routledge的英语版本有513页。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中译本有483页。这本书还有电子版本,点击这里就可以下载545页的英文版PDF版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9509/
http://strangebeautiful.com/other-texts/popper-logic-scientific-discovery.pdf

书和世界一里存在的自然物品不一样,它是人工制品。“人工制品”在书这个类别里包括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说的是书作为一种实体印刷品、出版品或者电子出版品,是经过人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操作制作出来的,这对应着它的物理属性;第二种意思是说书的内容,书所承载的信息,这些东西不是天然的、自然的,是人想出来的,是人的心智活动的成果,这对应着它的信息属性。《科学发现的逻辑》是波普尔的心智活动成果的产物,因此,它也是属于世界三的。

书不能归类到世界二,但是书所带来的影响,通常对应到世界二。书的效用显然和苹果的效用是不同的。波普尔在创作《科学发现的逻辑》过程中的构思、思考,被人们批评或赞扬这本书之后的心理感受,我现在思考它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你现在看到这里,想起了你是否看过这本书,如果你看过,你或许想起你看这本书时的感受。围绕《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本书所引发的不同人的心理活动,这些都归属于世界二。

世界三里的虚构事实

归属于世界三的不仅仅有科学理论和客观知识,还包括语言、传说、故事、宗教神话、科学猜想、理论模型、数学公式、歌曲、绘画、雕塑等等。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为科学世界、文学世界、音乐世界、美术世界和工程世界等等。

波普尔将虚构的文学作品和宗教里的神话都纳入世界三,作为人类心智成果的产物。那么,既然世界三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我们是否可以说《魔戒》里的“中土世界”和基督教里的“伊甸园”神话故事,都是客观实在的呢?答案是:可以,也不可以。

可以说的是,它们作为人类心智创作的成果,这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中土世界”这个虚构物是托尔金的构想出来的,这个是事实。“伊甸园”是基督教的信徒们构造出来的神话故事,这个也是事实。说不可以,指的是就这些内容而言,“中土世界”是虚构的,它不是客观存在于世界一的真实的东西。“伊甸园”只是神话,不能确定是否为世界一里的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三个世界的依次进化

波普尔为何提出三种世界的构想呢?他这么说解释说,“‘世界1’、‘世界2’和‘世界3’这些术语是由于无倾向和任意性而有意识地选择的。但是为它们编号为1、2和3却有着历史的原因:似乎物质世界的存在先于动物情感世界;我猜想世界3只是由人类特有的语言的进化才开始存在的。”

之前我曾经提到波普尔是进化认识论的开创者之一。三种世界的构想也蕴含了进化和反馈的思想,世界一先诞生,然后从中进化出世界二,因为先有宇宙,后有人,有了人之后才有人的心理活动。世界二诞生之后,对世界一构成反馈,人的心理活动总会带来一些影响,这些影响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世界一。世界二继续发展,进化出世界三,世界三又对世界二构成了反馈,宗教神话形塑了人类社会,科学知识促进了世界发展,信息科学原先是不存在的,现在信息科学成为很庞大的领域,这些对于人类感知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个家庭

从个体认识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尝试着把波普尔所说的世界缩小一些,让我们用家庭来替代一下世界,那么,根据三个世界的构想,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家庭:

  • 家庭一:家庭世界中的物理存在的人、事、物。
  • 家庭二:家庭世界中的人的心理活动。
  • 家庭三:家庭世界中的心智活动的成果。

家庭成员、宠物、房子、家具、汽车、工具等等这些物品,各种家庭活动和事件属于家庭一的范畴。家庭成员中每个人的心里想些什么,有哪些感受,这些属于家庭二。家谱、家书、家训、家规、家族故事、母语、仪式、游戏、家庭音乐演奏、手工艺品等等,这些可以算是家庭三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三的丰富性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心智活动的创造性的程度。

类似家庭一、家庭二、家庭三,我们也思考公司一、公司二、公司三等等不同范围的三种世界。

了解了波普尔如何划分事实之后,下一次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勒温如何看待事实。

swordi.org/2017/10/13/iknow6/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