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回顾: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

Published October 1, 2017

上周开智书友会微信群举办在线讲座,群友王崇巍畅谈《别做观点的俘虏》,他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谈起,继而指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将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呢?他指出了[假设-验证-知识]这样的知识获得路径,强调区分观点和知识。

我一直很喜欢[认识论(epistemology)]这个主题,收听完王崇巍的语音分享,我在群里问了他几个问题。这些交流讨论激发我绘制了一个图表。刚刚绘制完成时,我将它命名为《个体认识论图景》,事后我与一些朋友邮件交流,继续深化相关的思考,准备写一组以[个体认识论图景]为题的帖子,梳理一下以个体视角出发的认识论看法。

从知识图景(WEGO)到个体认识(wego)

2015年我做了一次以Project WEGO为题的研修,其成果是一份以《混合媒体时代的知识图景》幻灯片。

https://speakerdeck.com/oliverding/the-wego-hun-he-mei-ti-shi-dai-de-zhi-shi-tu-jing

这份幻灯片是个人研修的成果。我于2015年1月立题,于2015年8月迭代8次,完成这次研修。前几年我主要把注意力放在青年社区,2014年开始我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知识创新者】这个领域。2015年初时我和苑明理提起了Wego项目。这是十年前Isaac Mao提出的新词汇,是we+ego的意思,当时,他在思考BLOG这种私人表达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我借用这个词汇,开始思考当下的基于混合媒体的知识图景。

个体知识、小群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如今在网络上共享在一起,这里的融合有两个运动方向:

加速私有知识进化为公共知识

鉴别出部分草根智者、草根群体的知识,获得知识验证机会,获得传播,从而不需要传统的科学学术验证体系,也可以获得事实上的公共知识的地位。

加速公共知识内化为私有知识

这个部分包括科学传播与自主学习的两个小议题。如何让最新的科学成果,公共知识,快速从源头传播到个体层次,让大量个体可以获得公平学习,提升个体智慧的机会。

从2015年到2017年,我的学思历程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学思回顾]项目和[情境视角]脉络逐渐凸显出来,这两个脉络将[个体]摆到了更为核心的位置。我现在更加关心的,对于单一的个体,他如何面对这种复杂的知识生态环境,他如何与近身世界的人、事、物、信息展开互动。

在此背景下,我重新讨论[个体-知识]两者的关系,这次我将个体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将知识界定为是为个体服务的工具,在这样的基本立场下,继续借用Wego这个词汇,我们可以展开出四种脉络:

  • WE:完全公共的视角,不考虑个体
  • WEGO:兼顾公共与个体,偏向公共
  • wego:兼顾个体与公共,偏向个体
  • ego:完全个体的视角,不考虑公共

那么,这一次的研修思考,相当于是[wego:兼顾个体与公共,偏向个体]这个脉络的讨论。

个体认识论图景

这一论的讨论改变过去以幻灯片为载体的创作形式,恢复为在这个网志上公开发表和讨论。这篇帖子将作为这次讨论的摘要和目录,展示核心观点、图表和细致讨论的链接。

这个系列撰写了8篇之后,我在10月21日绘制一个新的图示,用于展示这个系列的总体的讨论框架,这次我觉得[个体认识论图景]这个名称与新的图示非常匹配。

个体认识动力系统

  • 第10篇:从一到十,知识为我,我为知识
  • 第11篇;专业服务创业(PSFs)的认识图景
  • IK16图表

这三篇围绕IK16这个图表展开,讨论[个体认识状态]和[客体知识属性]两个维度组成的图表。这个图表用于回答[我知道些什么?]这个话题,这个图表可以用于在开展学思回顾时用于对现有知识进行图景式的检核,也可以用于学思展望时用于筛选知识,辅助学习规划。

  • 第一篇:个体认识状态
  • 第二篇:客体知识范畴
  • 第13篇:客体知识范畴补充:我们赖以认识的隐喻
  • 第三篇:知识检核、认知边界、心智对照、学思活动

事实种种

第二部分围绕事实、意义和行动三个维度展开,其间将展示[我思图景]图表,针对[我需要知道些什么?],更进一步从个体视角发展一个知识分类方法。

  • 第四篇:日常世界、库存知识与个人构念
  • 第五篇:告别舒茨与凯利,带着四个启示上路
  • 第六篇: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 第七篇: 库尔特·勒温的事实种种
  • 第八篇:皮尔斯的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
  • 第九篇:活学活用三生万物的皮尔斯智慧

知识舞台

接着我会展示[知识舞台]图表,针对[我能对知识做些什么?],从活动视角讨论[个体-知识]的关系。

时代精神

最后,我将打破[个体-知识]的两元视角,引入[时代]这个元素,以此讨论[个体-知识-时代]的三角互动话题,我将展示[主题APIs]这个小工具,用于深入探讨 [我的学思历程如何回应时代精神的召唤?]

  • 第12篇:善用认知盈余,创造知识成果

元知识

为什么个体认知论值得我们花时间深入讨论?因为它是元知识,知识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学习关于知识的知识。

公共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类整体的认识而言,个体认识论直接把每一个个体作为主角,从个体视角来考察[个体-知识]的关系。

我在这个系列里所阐述的关于个体知识的关系,算是我的个体认识论。对于这个话题来说,希望我的分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这个系列的帖子能够激起你去思考这些议题,梳理你自己的个体认识论。

问题汇总

这组帖子将围绕下面这些问题开展讨论,你也可以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答,你的这些解答汇总起来,也就构成了你自己的个体认识论。

  • 我知道些什么?
  • 我需要知道些什么?
  • 我能对知识做些什么?
  • 我和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对[个体-知识-时代]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提出更多的问题供大家议题探讨。

联系讨论

欢迎直接写邮件给我直接讨论:[email protected]。如果有10个人以上愿意长期参与讨论,我会开设一个专题讨论的微信群。

swordi.org/2017/10/01/wego


学思回顾: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

从2015年到2017年,我的学思历程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学思回顾]项目和[情境视角]脉络逐渐凸显出来,这两个脉络将[个体]摆到了更为核心的位置。我现在更加关心的,对于单一的个体,他如何面对这种复杂的知识生态环境,他如何与近身世界的人、事、物、信息展开互动。

个体认识论图景(1):个体认识状态

[我知道些什么?]和[如何认识我自己?]几乎是同等难度的挑战。我经常在变化,我怎么能自我评估我知道了什么呢?如果我不能完全理解一个东西,我怎么能评估我是否知道一个东西呢?!虽然这个问题很难,还是有很多人知难而上,我也准备做一次尝试,提出一个小工具,帮助大家更好地回答[我知道些什么?]。

个体认识论图景(2):客体知识范畴

个体认识论图景(3):知识检核、认知边界、心智对照、学思活动

个体认识论图景(4):日常世界、库存知识与个人构念

个体认识论图景(5):告别舒茨与凯利,带着四个启示上路

带着舒茨和凯利给我们的四个启示,我们继续前行,寻访其他智者,看看一路走下去,我们空空的行囊最后将装满多少珍宝。

个体认识论图景(6):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波普尔在1978年的一次演讲中将客观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世界一”、“世界二”和“世界三”。世界一:物理客体、状态、事件组成的世界,包括生物的存在。世界二:由心灵主体和其感知事件组成的世界。世界三:心智活动的产物,包括知识、语言、传说、故事、理论等等。

个体认识论图景(7):库尔特·勒温的事实种种

我们生活世界的种种事实如一地鸡毛,琐碎凌乱。勒温指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摆脱此种困境的路线,“没有理论的科学是盲目的,因为它无法组织事实而指示探索的方向。而且就实用的观点来看,单从事事实的采集,也颇有缺陷,它不能解答实用上较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某种具体情境之内,一个人将要做何种活动才能可望有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便需要理论。当然是一种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理论。”

个体认识论图景(8):皮尔斯的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

放弃了真伪判断,那么我们该如何直面现象?皮尔斯认为我们要做的是[描述,而非判断]。面对日常世界琳琅满目的种种琐碎事实,我们唯有[静观],直面它们的[本来面目]。事物的本来面目,并不是埋藏在现象的背后,躲在深层,它不需要我们去挖掘。所谓[本来面目],就是如其所是地呈现给我们的现象自身。

个体认识论图景(9):活学活用三生万物的皮尔斯智慧

“网志”作为blog的中文译名之一,恰好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第一性书写”这种内涵。一个人的blog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在网络中的呈现。一个人在思考些什么,他做了些什么,他在对谁说话,他的感受怎么样,这些才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验。当这种经验公开地展示在互联网上,以网志的形式呈现时,他的生命就在互联网世界上流动起来。

个体认识论图景(10):从一到十,知识为我,我为知识

如同开篇所言,这次【个人认识论图景】的创作,可回溯到2015年我做的《知识图景》创作。那次的创作是从零到一,这次的创作的起点则是从一开始。从零到一时撰写幻灯片,从一到十时恢复为blogging。这两种形式的具体体验有什么差别呢?

个体认识论图景(11):专业服务创业(PSFs)的认识图景

情境总是在呼吁人们做出相应的决策选择,每一次情境和每一次选择,以及选择之后发生的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反应出个体认识状态。对于这些生命历程的前前后后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个体认识状态。洞察到自己缺乏哪些必要知识,自己的认识偏好存在哪些偏差。

个体认识论图景(12):善用认知盈余,创造知识成果

克莱·舍基将全世界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他鼓励人们将自由时间用于网络协作,创造有趣的事情。那么,除了TEDtoChina这样有趣的项目,我和Tony的认知盈余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或许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些有用的知识成果。当Tony遇上Oliver,他们会聊些什么?

个体认识论图景(13):我们赖以认识的隐喻

上篇说到,我在关注“隐喻”这个知识概念时,提出了一个议题“在知识活动中,隐喻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我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我现在简略地将隐喻在知识活动中的作用归纳为三个类别,分别针对知识活动的三个阶段:知识原创、知识表达、知识传播。每一个隐喻都是一个创造。你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隐喻,而不是克隆其他人的创造。

个体认识论图景(14):生命容器,置身所在

生命历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林林种种的事情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有一些时空边界聚集一些事情,将这些事情与那些事情区分开来。我们置身于这些生命容器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往来穿梭,络绎不绝,编织成我们生命的丰富景象。

个体认识论图景(15):有容乃大的生命历程

这次发展出来的个体认识动力系统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事实、意义、行动、知识],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我要在[事实]和[意义]之间建立一些桥梁。“生命容器”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桥梁。通过生命容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地整理和组织生命历程中的种种事实,从而揭示出生命活动中隐藏的重要主题,由深挖主题进一步获得对于意义的深层理解。

个体认识论图景(16):信息过载=准经验事实的急速增长

当我们区分经验的事实、准经验的事实和非经验的事实,再来看信息过载,就很容易看到这个现象的本质所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创新,扩展与增强人类探索世界、掌握事实的能力。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准经验的事实与日俱进、急速增长。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习得如何娴熟驾驭媒体工具,也没有习得如何灵活掌控准经验的事实。

个体认识论图景(17):我生命中的一棵集展树

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集展(curation)议题。这个议题从2011年左右我参与开发BagTheWeb.com这款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工具开始。从“内容集展”这个议题起步,我的思考逐渐拓展到“位置集展”、“活动集展”、“移动集展”、“英才集展”、“时间集展”、“概念集展”,一直到现在的“生命集展”。

个体认识论图景(18): 八个重要的事实领域(上)

前两篇介绍了经验的事实、准经验的事实和非经验的事实三个分类,本篇在此基础上从另外一个维度提出一个新的分类,组合这两个维度,编制一个名为“事实种种”的图表。此图表的目的帮助大家在使用生命容器概念整理生命历程的种种事实时,厘清脉络,明晰重点。

个体认识论图景(19): 八个重要的事实领域(下)

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家程乐华老师在《追时间的人》一书中说,“理性和感性双系统的成长决定了人生的深度和宽度。在感性方面有优势的人,理性系统决定了其思想发展的高度;在理性方面有优势的人,感性系统决定了其社会化发展的丰富性和敏感性。因此,完善自己的双系统是自我发展的终生任务与目标。”

个体认识论图景(20):探寻生命历程中的秩序感(上)

我创造了一个新词“组形”,顾名思义,“组”有“组织、组合、组成”等意思,“形”有“形状、形式、形势”等意思。我特别喜欢把“形势”这个意义融合在里面,它带有一种呼唤个体去应对和采取行动的倾向在内,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想法。

个体认识论图景(21):探寻生命历程中的秩序感(中)

对于生活组形来说,现实世界远远比一张海报复杂,这不仅是说事实数量和种类繁多,各种相互关系庞杂,更重要的是,个体是直接置身于这些事实中的。这就像是一个人置身于迷宫中,他在迷宫中的某个特定位置,这和他站在迷宫外面的高处平台俯视迷宫完全不同。我们通常都是置身于生活事实中,如何能否在特定情境,从特定局部,看到生活迷宫的全局,从而洞察到某种秩序呢?

个体认识论图景(22):探寻生命历程中的秩序感(下)

从生活组形到生活秩序,希望这次的探索能够将埃莉诺·吉布森指出的能动性、预测性、秩序感和灵活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变成活的概念。通过理解形势、动力和平衡,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把握生命历程中的人、事、物、环境、观念、情感、关系、资源,获得更好的洞察和意义。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