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识论图景(17):我生命中的一棵集展树

NOVEMBER 19, 2017

本文是[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系列之一,这一系列提出[个人认识动力系统]的讨论框架,包括[事实、意义、行动、知识]四个维度,从个体视角探讨[个体-知识]的关系。这篇属于[事实种种]这个部分的讨论。

上篇用“我@9·11事件”为例,探讨“经验的、准经验的、非经验的”事实分类。显然,“我@9·11事件”这些事实组成了我的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小生命容器。

在“我@9·11事件”这个容器中,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实呢?有一个叫做Steve Rosenbaum的人,在这个容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让我们看看基于个体动力系统图示模板做出了的“我@9·11事件”生命容器图示,这次我把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放在大椭圆边框上,把种种事实放到了大椭圆里,用蓝色代表准经验的事实,用黄色代表经验的事实。

Steve Rosenbaum@9·11事件

2011年,有个叫Steve Rosenbaum的人,在TEDxGrandRapids做了一个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Innovate – curation!(创新-集展!)。

9·11当天Steve在纽约,他看到了世贸大厦的浓烟,之前他是一个电影记录片制作人,此后,他成为了一名集展人(curator)。他收集了28个记录片制作者和公民叙事者的500多个小时关于9·11的视频资料,剪辑制作了7 Days In Spetember(《九月里的七天》)这部影片。在TEDxGrandRapids的演讲中,他讲述了自己这段故事,讲述集展在信息过载时代的意义,他在演讲中展示9·11博物馆的筹建片段。

Steve Rosenbaum那时创建了一个视频集展工具Magnify.net,在2011年3月,他出版了Curation Nation(《集展国度》)一书。

2011年,我的工作重心是BagTheWeb.com,这是一款内容集展工具,我是这款工具的开发团队核心成员。当时我看了Steve Rosenbaum的书,看了他的演讲视频,他的故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2016年,我在9·11博物馆的现场里,看到现场的展览实物,想起了Steve Rosenbaum的演讲和他所提到的集展人/策展人的意义。集展(curation)和集展人(curator)的源头来自博物馆行业的策展(curation)和策展人(curator),两者在抽象层面共享相同的活动规律和思考逻辑,在具体层面上,我用集展来代表与博物馆行业不同的网络内容集展活动,以此在实践层面做出区分。

对于Steve Rosenbaum来说,“Steve Rosenbaum@9·11事件”应该是他的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个生命容器。对于我来说,“Steve Rosenbaum@9·11事件”在我的生命容器“Oliver Ding@9·11事件”中起到了主题催化的作用。

“Steve Rosenbaum@9·11事件”这个生命容器所展示的主题“集展(curation)”恰好是我的职业活动的主要主题,这个主题将“Oliver Ding@9·11事件”这个生命容器与我的职业活动关联起来,由此,我与9·11事件的一些事实,对于我来说,就具有了超越新闻事件的意义。

创意十年,创益十年

我早期的职业生涯是广告传播行业的创意设计者,那段职业生涯养成一个业余爱好,标志设计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sual identity system design)。告别广告传播行业之后,我依然将这些技能用于网络公益项目设计,这个公益识别之旅自2004年起,于2014年划上终止符,可以为创意十年,创益十年。

Swordi Studio是一个虚拟的工作室,我把自己业余时间的一些设计事务,放在这个品牌下面。在《18分钟课堂:你是一座桥吗?》中我回顾参与oops标志设计这段经历时写到:

“这次经历,激起我在内心许下一个愿望,今后每年至少为一个公益项目设计一个标识。虽然我已经在2001年离开广告业,但是对标识设计的热爱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业余爱好。

OOPS标志设计的经历,也启迪我对过往职业旅程的重新认识。原来在网络时代,’多知识’(多余的知识,我‘发明’的一个新造词)也可以派上用场。你过往职业生涯所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即使不能助益于当前职业,成为’多知识’,但是,通过网络,你却可以在业余时间,将这些知识和经验,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的运作中。”

2009年我起,我每年在这个网志上回溯当年的公益识别设计作品,偶而也展示一些为亲朋好友的商业活动做的内部设计作品。在《2011盘点:Swordi Studio的四个标志设计故事》中我提到了“9/11 Curator”的标志设计故事。

这个标志设计缘起于我要用9/11 Curator这个用户账号,在BagTheWeb.com上执行以9·11事件为主题的内容集展活动。一开始的时候,我直接使用9/11 Memorial的标志作为9/11 Curator这个用户帐号的icon。后来觉得有版权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妥当,就决定自己设计一个新的标志。

这个设计的灵感直接来自于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我看到如下的设计效果图之后,获得了9/11 Curator的标志设计灵感。

我当时点评说,“9/11 Memorial的logo是世界著名的品牌识别设计公司Landor的作品。这间公司是我最喜欢的品牌识别设计公司之一。9/11 Curator的设计作业看起来是我自己的一个创作任务,算是对Landor的一个致敬。” 通过[设计9/11 Curator的标志]这个经验的事实,9·11事件和我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识别之旅]联结起来。

以现在的时间点来看,[识别之旅]是逐渐淡化的主题,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集展共用]这个主题却在逐渐增强。“我@9·11事件”这个生命容器,同时展示了[识别之旅]和[集展共用]这两个生命主题。

集展共用

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集展(curation)议题。这个议题从2011年左右我参与开发BagTheWeb.com这款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工具开始。从“内容集展”这个议题起步,我的思考逐渐拓展到“位置集展”、“活动集展”、“移动集展”、“英才集展”、“时间集展”、“概念集展”,一直到现在的“生命集展”。

年中回顾时,我曾在《活的概念》一文中提到,“集展”现在逐渐发展为我的一个视角,这个视角囊括了我在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领域的工具开发、项目操作、话题设计等事务的实践经验,也包括了我在这个议题的理论层面的深度思考。

工具开发

我参与开发内容集展工具BagTheWeb.com、位置集展工具Ambient Places和近期开发的移动英才热线应用Votline。在这些工具的开发过程,我是核心的开发成员。我自己还独立设计规划了joinWEE.com,在一位程序员朋友的帮忙下实现了这个工具原型。

项目操作

TEDtoChina项目就是一个内容集展驱动的社群项目,我推动新四年研究项目时也使用了大量的内容集展的技巧,WEE项目最初也是从我在Google+上做的一次开放式课程集展[WEE@SocialMedia]开始的。

在我过去多年的社群游牧经历中,我发现集展其实是社群运作的核心关键。一个好的社群需要一个一个好的集展人(curator),这个人需要掌握内容集展的技能、英才技能的技能,还需要掌握话题开发、议题设计的技能,还需要懂得如何选择恰当的工具,有效地实施这些事务。

话题设计

过去几年我设计了多个开放行动倡议,例如[马特焕新]、[双城会]、[大爱寒假]、[Meetup with Purpose]、[带一本书回中国]、[新月心物]、[说三道事]、[学思回顾]等等。这些话题都是可以用于内容集展的小工具。

理论思考

2012年,我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中国教育论坛中发表题为《集展共用,服务教育创新》的演讲。我当时分享了2002年起十年来通过网络做一名集展人(Curator)的经历,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在Slideshare上做一系列募款宣传幻灯片的故事。当时我也介绍了研究议题“集展共用(Curation Commons)”,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系统,支持更多的人来做集展人,以此服务开放教育,促进教育创新。

2013年,我提出“集展之道”,绘制了如上的集展树图示。我当时指出内容集展将朝多个细分要素的维度去发展演化。新的产业实践将沿着一棵树的生长方式发展。例如,我现在的职业活动就是在英才集展这个方向。

2015年开始,我采纳活动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生命叙事等理论,从“集展活动”这个层次反思我的实践,进一步提升我对这个议题的认识。

深体验,浅体验,强意义,弱意义

通过“我@9·11事件”这个生命容器的探讨,我们厘清了经验的、准经验的、非经验的三种事实之间的关系,我们区分了原初事实和派生事实两种类型。此外,我还特别提醒在准经验的事实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副本。

那么,我是在鼓励大家专注于经验事实和原初事实,完全抛弃准经验事实和派生事实吗?

不完全是。

划分出这些类别之后,选择经验事实和原初事实,这样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更合适的做法是在理解这些类别之后,从中有效地根据自己的情境作出取舍。不论是经验的,还是准经验的,不论是原初的,还是派生的,个体对于事实的涉入程度决定了个体对于该事实的感受。

假设一个人只局限于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来感受9·11事件这个事实,他的体验就是非常浅显的准经验。如果,他有机会去纽约旅行,参观9·11事件纪念博物馆,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关于9·11事件的体验就扩展到了经验范畴。他亲身游览了这个博物馆,他的感受与没有游览过这个博物馆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关于9·11事件的体验程度发展到更深的一个层次。

如果这个人的旨趣,不论是职业的,还是闲暇的,能够在9·11事件的相关活动中找到与之呼应的脉络,那么,他的感受就进入了更深的体验层次。这个事件对于他的意义就超越了单纯的新闻事件的意义。我在BagTheWeb.com上做的关于9·11事件的主题集展和标识设计,将我的职业活动与这个事件联结起来,在纽约游览9·11事件纪念博物馆时,我能获得比普通游客更为丰富与深入的体验。这次的游览,随后又在加强我对于“集展”这个主题的认识。

即使一个人不能去纽约旅行,亲临现场参观9·11事件纪念博物馆,他如果想更多地涉入这个事实,他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例如收集网络资料,通过网络电子邮件联系有关人士,通过网络采访他们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就成为了他生命历程中的经验事实。

从事实到主题,从主题到意义

“个体认识动力系统”包括“事实、意义、行动、知识”四个要素,更多的行动,其实就是在产生更多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和准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结和交错,铺垫出丰富的生命活动图景,从中有可能涌现出响应个体旨趣的主题,涌现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意义。

今天,我将这个事件作为“个体认识论图景”的案例,“我@9·11事件”这个生命容器又进一步扩展了一点事实,继续增强了我的体验,丰富了我的生命意义。

每一个事件都可能引发出更多的事件,每一个事实都可能引发出更多的事实,每个事实都可能派生出更多的信息副本。在行动资源有限,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显然我们应该从追求数量转换到追求质量,在深与浅、强与弱之间做出平衡,有效地梳理经验,建立一个从事实到主题、从主题到意义的顺畅通道。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