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识论图景(16):信息过载=准经验事实的急速增长
NOVEMBER 18, 2017
本文是[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系列之一,这一系列提出[个人认识动力系统]的讨论框架,包括[事实、意义、行动、知识]四个维度,从个体视角探讨[个体-知识]的关系。这篇属于[事实种种]这个部分的讨论。
超级容器与大生命容器
前两篇谈到了“生命容器(1,2)”这个概念,我用“容器”这个隐喻讨论个体认识的时空背景,为了区分于其它人的使用方法,我将这个隐喻命名为“生命容器”,特指个人生命历程中容纳各种事实的时空场所。在具体讨论“生命容器”这个隐喻时,我区分了两种生命容器:
- 大生命容器:个体的生命历程。
- 小生命容器: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特定主题、特定时空边界的小历程和事件。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历程只能有一次,每个人只有唯一的一个大生命容器。在这个大生命容器中的各种小历程和事件却形形色色,繁杂凌乱,小生命容器可以说是数量无限的。依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不同人基于不同目的会框定不同的小生命容器。
个体始终是置身于现实世界,个体的生命历程对于现实世界来说是一个很小的部分。现实世界从宇宙起源到智能未来,时空浩瀚,事实万千。我将个体之外的外部世界称呼为万千世界。万千世界就是一个超级容器,它容纳了所有个体的生命历程在内。
个体的生命历程镶嵌在历史、社会文化脉络中。从事生命叙事研究的学者Clandinin & Connelly在2000年基于杜威的理论,提出“三度叙说探究空间”,他们指出,叙事探究需要同时兼顾三方面的理解: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性、地点的情境性。如果用容器隐喻来理解他们的观点,我们可以这么说:时空边界划定之后就形成了容器,个体是不可能凭空与社会互动的,个体都置身于特定容器,进而与外界互动。
经验的、准经验的、非经验的
超级容器(万千世界)、大生命容器(个体生命历程)、小生命容器(小历程与事件)形成了一个嵌套结构,一层包容一层。如何进一步使用这样的结构来梳理个体所面对的种种事实呢?
从个体的视角来看,我将事实划分为经验的、准经验的、非经验的三个范畴。个体生命历程包括经验的事实和准经验的事实两个范畴,而非经验的事实则处于个体生命历程之外,属于外部世界这个超级容器。
“经验的”和“非经验的”,这两者的区分类似于我在IK16图表中说的“已知”和“未知”。“经验的”代表我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刺激和体验,由此衍生的知觉、记忆和推理等等。“非经验的”则与之相反。世界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情,事实层出不穷,我们怎么可能亲自经历所有的事情呢?!我们亲身经历的事实即使加总起来,相比起万千世界而言是多么渺小。然而,世界又是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言,“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将非经验的事实转变为经验的事实,这就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进程。
准经验的事实是处于中间状态的一些事实:我们没有亲身体验、经历、接触这类事实,但是我们接触这些事实的副本、载体、派生等等——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以信息副本的方式接触这些事实——以此丰富我们的经验,扩展我们的认知。美国的总统特朗普,会和人跳舞的机器人,特斯拉刚刚发布的卡车,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所在地林茨(Linz)这个欧洲小城……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亲身体验过这些人、事、物,我们都是在体验它们的信息副本。
对于一个分类方法来说,重要的不是它如何设定类别以此区分事物,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类别之间的事物如何互相影响,如何在类别之间转换。接下去让我们以“我@9·11事件”为例,具体探讨这个分类的价值。
9·11恐怖袭击事件
我们先引用维基百科的资料简述一下这个9·11事件,“九一一袭击事件(September 11 attacks)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基地组织承认发动;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两座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另外劫机者亦迫使第3架飞机撞向五角大楼。这次事件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大型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和“气球炸弹”空袭美国后,美国本土首次遭受来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继珍珠港事件后,外国势力首次对美国领土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九一一事件中死亡或失踪的总人数至少有2,996人,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
如果构造一个名为“我@9·11事件”的小生命容器,这个容器里面会有哪些东西呢?
我@9·11事件
为了方便讨论,我从上述简述中提取出【2001年纽约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世贸中心倒榻】这个事实,作为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对象。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些事实和9·11事件有些相关,例如:
2008年我去纽约,参观了世贸中心遗址。
2011年9月11日,美国各地举办9·11袭击十周年纪念活动,我在BagTheWeb.com上做了一次9·11主题的内容集展。
2016年我去纽约,参观2014年建成对外开放的9·11国家纪念博物馆。
这些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对于我来说,哪些是经验的事实,哪些是准经验的事实,哪些是非经验的事实?
非经验的事实
【2001年纽约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世贸中心倒榻】这个事实对于我来说,属于非经验的事实。9·11事件当天,我并没有在纽约,我没有亲眼看到世贸中心着火在纽约上空引发的浓烟。我更没有在世贸中心的现场,没有亲眼看到世贸中心倒塌的过程。
随着我对这个事件的了解以及更多相关事件的发生,对我来说,这个事实逐渐成为准经验的事实。
准经验的事实
9·11事件发生之后,旋即产出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资料,其后的各种相关事件,也产出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资料。我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通过这些新闻获悉这个事件,了解这些事实。对于未曾经历这个事件但是阅读过相关新闻报道的大多数人来说,9·11事件是一个准经验的事实。
2011年,9·11国家纪念博物馆还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建设完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没有亲临纽约现场看到处于建设中的这个博物馆,我只是看了网络上关于这个博物馆的资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个博物馆就是准经验的事实。
当年,我在BagTheWeb.com上做9·11主题的内容集展时,我做了两件事情,其一是我根据博物馆的设计图纸,设计了一个内容集展专题的标志。其二是在BagTheWeb.com设计了专题页面,同时打包收集数十个9·11主题包,收集了网络上关于9·11事件的数百个信息资源,包括新闻报道、图片、图表、视频等等,其中一个主题包是关于9·11事件中的消防救援狗。
或许与大多数人相比,我关于这个事实的准经验更强一些。从我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个体与事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区分出强弱程度。对于同一个事实,有些人的准经验程度强一些,有些人的准经验程度弱一些。
经验的事实
对我来说,【2011年我在BagTheWeb.com上做了一次9·11主题的内容集展】这个事实显然是一个经验的事实,我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事情。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于2014年建成对外开放。2016年我去纽约,我与我的岳父等人一起参观这个博物馆。从这以后,我可以说,这个博物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经验的事实。我亲身置身在这个博物馆空间里,而不是通过报纸或电视看到它的信息副本。
经验事实与信息副本
随着信息媒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事实现场,信息发布与相关的交互行为成为许多经验性的事实。与此同时,准经验的事实通常是以信息副本的形式出现,为我们所接触。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清楚辨别两者成为基本的信息素养。
例如,“总统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推文消息”这个事实,如果你在推特上关注这个总统,在你自己的推特时间线里看到他发的这条推文消息,那么,“总统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推文消息”就属于你的经验事实。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新闻媒体对于这个事实的报道,那么“总统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推文消息”就属于你的准经验的事实,你看到的是一则新闻,而不是那条推文。你看到的是这个事实的信息副本。
当我们区分经验的事实、准经验的事实和非经验的事实,再来看信息过载,就很容易看到这个现象的本质所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创新,扩展与增强人类探索世界、掌握事实的能力。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准经验的事实与日俱进、急速增长。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习得如何娴熟驾驭媒体工具,也没有习得如何灵活掌控准经验的事实。
回溯一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对比这三个人类进化时期的准经验和经验这两个范畴,随着历史进程发展,人类的五官变化不大,人类个体经由五官而采择经验的能力也变化不大。与此相反,工具和媒介的发展,扩大了人类个体采择准经验的事实的能力,从而造成个体生命历程中,准经验的事实和经验的事实两个范畴的比例呈现极大的变化。
即使是信息时代,对比前互联网时期的传统媒体时期、早期互联网时期和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期,人们每天接触外界媒体信息的频率从一天一次到一天数次,继而一天数十次,由此带来准经验事实的急剧增长。其中有许多准经验的事实是没有多大效用价值的。斯图尔特·布兰特(Stewart Brand)在《地球法则》一书中说,“科学是唯一的新闻。不管你看新闻门户或者是看杂志,所有那些跟人相关的故事都是陈年旧酿,所有的政治以及经济也不过是循环往复的戏剧,所有的时尚不过是关于新东西的病态的虚幻,甚至技术也是可以预测的,假如你懂得其中的科学。人性本身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科学则一直在变,这样的变化积累起来,就会不可逆转地改变世界。”
原初事实和派生事实
通过“我@9·11事件”这个生命容器的探讨,我们厘清了经验的、准经验的、非经验的三种事实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指出个体与这三种事实之间的关系。
9·11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它的时候,实际上它指的不仅仅是2001年9月11日那天发生的事情,还包括这个事情引发的各种后续的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事件。例如:
- 美国发起反恐战争,执行一系列军事行动。
- 每年9月11日,美国各地举行9·11事件纪念活动。
- 重建世贸中心,原名自由塔,后更名为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2006年动工,2014年建成。
- 在世贸中心遗址上建立纪念馆和博物馆,2003年开始设计,2014年建成。
上述讨论展示出两种因果关系影响力不同的事实。让我们叫它们为“原初事实”和“派生事实”。9·11事件的“原初事实”就是2001年9月11日那天发生的事件,“派生事实”就是由此事件引发的更多后续事件。如果没有那天发生的原初事实,后面的事件就不可能派生出来。显然,原初事实的因果关系影响力更大。
类似9·11事件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很容易辨别出来。在个体生命历程中,哪些事情是“原初事实”,哪些事情是“派生事实”呢?
这需要我们去罗列各种事实,梳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辨识出哪些是“原初事实”,哪些是“派生事实”。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曾提起,决定人生幸福的决策就那么二十几个,例如在哪里上学,选择在那里居住,和谁结婚,要不要小孩等等。他说的当然是普遍的规律,具体到每个人的生命历程,这些决策之外的某些偶然性的事件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旅行中遇到某个人、参观了一次黑暗中的对话体验馆、创作了一份幻灯片、在一个学生社团的活动上演讲等等。
个体认识的发展建立在经验的事实和准经验的事实的基础之上。过分局限于经验的事实,容易造成坐井观天,视野狭小;反之,过分依赖于准经验的事实,则容易眼高手底,根基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