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识论图景(10):从一到十,知识为我,我为知识

Published October 23, 2017

本文是[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系列之一,这一系列旨在从个体视角探讨[个体-知识]的关系。前几篇我提到[个体知识的三个重要维度:事实、意义、行动]。

不经意间,[个体认识论图景]写到了第十篇。我对于这次创作的图景想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10月21日绘制的新的图示。这次,且让我暂停一下已经启动的创作节奏,休息一下,说说从一到十的创作感受,践行一次小周期的学思回顾,简要介绍新的图示,说说接下去这个系列将朝什么方向演进。

从零到一,从一到十

如同开篇所言,这次的【个人认识论图景】的创作,可回溯到2015年我做的《知识图景》创作。那次的创作是从零到一,这次的创作的起点则是从一开始。从零到一时撰写幻灯片,从一到十时恢复为blogging。这两种形式的具体体验有什么差别呢?

10月17日,有一位友人在微信上问了我类似的问题:

很好奇你在blogging的时候,周围升起的那个场会是怎样的?

时空感受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许多学者开发理论时喜欢使用[场]这个字眼。我接触过好多带有[场]的理论,例如U型理论、勒温的拓扑心理学、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作的螺旋等等。这些理论在使用[场]这个字眼时,意义内涵参差多态。为了避开现有知识生态的干扰,我在表达时空感受时,刻意选择[容器]这个字眼。

友人所说的[场]指的是从对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来理解,也就是说感觉时间流动的速度如何(快或慢,紧迫或从容),感觉空间的广度如何(狭窄或广阔)。

他举了一个例子,“上周六在家一个人加班的时候,有过比较明显的【场】的体验,会有一种可以用呼吸的节律去感受时间的流逝的微妙,空间很宽阔,而且对于心中升起的焦虑有一种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小石头,只能泛起短暂的涟漪,但不起波澜。那时候,我一边听着跟我同名同姓的一位演员读诗,一边整理音频的文字稿,虽然不算进入心流的状态,但心境总体上很平静,完全没有平时那种焦躁感。这种平静太延续到今天,虽然很忙碌,但呼吸依然很缓很踏实,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我回复说,“空间感受很难表达,这种心理感受大概算是隐性知识,难以表述和传递。我倒是开发了一套心智空间隐喻,描绘一段时间内的个体心理感受,一个空间隐喻代表一种类型的感受。但是不是这么具体的写blog这样的短期事件。此外,需要事情结束之后,才能更好回顾整个变化过程。”

那时,我完全没有搞懂blogging带来的场会是什么回事,很难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今天我突然觉得可以尝试回答一下他的问题。

问题一:你感觉时间流动的速度如何(快或慢,紧迫或从容)?

最开始创作ik16图表之后,我在后续几天陆续创作了其它几个图表。接着,我开始个体认识论图景的blogging。原先我计划在两周内把这几个图表介绍完。

开始blogging后,我刻意没有把这些图表迅速介绍完,而是把它们存在电脑里,记录在纸张笔记上,夹在相干图书里。我在blogging时开始引用前人学者的思想著述。这里的蹊跷在于,我是先有了自己的原创图表,这些图表承载了我的观点和思想。这些思考并不是从前人学者那里演绎推理而来的,只是我自己的直觉思考。我能反过来用这些前人学者的论述来支持论证我的思考吗?显然不行。

那么,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构成对照,看看我的思考与前人学者的思想差距在哪里;另一种解释是知识集展,将多位前人学者的知识贡献以一个讨论框架展示在一起,这是我经常说的 [集展Curation],你不一定需要追求自己的原创知识概念,知识集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贡献。

如果对应到友人说的[场]的感觉,那么,现在我感觉这个创作项目的时间变长了、速度变缓慢了。原来我想着大概两周就把这个创作结束了,属于快速作业,每次写作时反而觉得急躁。现在把这个创作的时间跨度拉长,它估计会延续到年底,每次创作时的心境倒是变得更为缓慢,更为平和。

问题二:你感觉空间的广度如何(狭窄或广阔)?

现在我感觉这次创作的空间广度从狭窄变成宽阔。我在第5篇的末尾,这么写道:

带着舒茨和凯利给我们的四个启示,我们继续前行,寻访其他智者,看看一路走下去,我们空空的行囊最后将装满多少珍宝。

我使用了[空空的行囊]这样的字眼,这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背后的元隐喻是我现在很喜欢使用的[容器]。我把每一次创作看成是一个个[认知容器]。创作从零开始逐渐开展,[认识容器]逐渐从小到大,从空到满,充水,承载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容器里的东西发生反应,生成新的东西。

[将珍宝装进空空的行囊]这样的动作,会对我的个体认识带来哪些变化?它起到了联结我的个人的 [心智时空] 和人类整体的 [心智星空] 的作用。

[心智星空]和 [心智时空]是我喜欢使用的两个心智空间隐喻。我在2016年2月18日在新工作观微信群即兴分享时创作了这个隐喻:

人类的心智时空就像夜空中浩瀚银河,每一个星星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我们则是暗夜里迷路的孩子,我们的心智时空非常渺小,黯淡而脆弱。走在夜路上,不知左边是墙,右边是沟,仰望星空的孩子,依然想要伸手摘星。

心智星空说的是人类公共知识如同天上的星空,智者如同天上的星星,代表着一些公共知识。心智时空则说的是,如果把个体的认识状态和人类的总体知识去对比,那么某个个体的认识状态可以处于某个时空位置。这些只是隐喻,当然不是精确的描述。

如果想要把空间的广度变大,不妨从个体的心智时空建立一个联结到人类的心智星空。将你思考的某个议题,放到人类总体知识的图景下去检阅,这么一来,你就不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偶而洞察,从而在知识面前保持谦卑。

更大的空间,当然是更自由的空间。

自然涌现

当我把这次创作的[认知容器]从小容器调整为大容器,将这次创作的时空边界从短期拓展到长期,从狭窄拓展到宽阔,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我沉浸进去。

时间短、空间小,当然也可以有沉浸效果。只是时间长、空间大,沉浸其间之后才会有涌现效应产生。

所谓涌现,就是说未经事先规划和设计的东西自己生成出来。那么,从一到十的过程,这次涌现出了哪些东西呢?第5篇中提出了[事实、意义、行动]的三个维度,这个洞察指出了后续创作的脉络。

这些新涌现出来的东西,和我原先设计的一些图表框架构成一定的冲突。我在10月9日做了一些思考,试图调和这些冲突。在这次思考中,我绘制了数张新的图,做了汇总。它们的核心如下列这组问题;

  • 事实:我需要知道些什么?
  • 行动:我能对知识做些什么?
  • 意义:我和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
  • 认识:我知道些什么?
  • 影响:我的知识如何影响他人?

这组问题将[事实、意义、行动]三维度和原先的图表与问题有机地联结起来。

知识为我,我为知识

这次个体认识论的核心议题是[个体-知识]的关系,上述的一组问题,有时偏向个体一边,有时偏向知识这边。在10月9日的思考中,我也提出了一个思考维度来明晰这个偏向:

知识为我,我为知识。

偏向个体这边的是 [知识为我],偏向知识这边的是 [我为知识]。这里说的 [知识] 实际上是指 [公共知识]。

如果一个人只是不断地获取公共知识,将这些公共知识活学活用,助益个人发展,在整个过程,从未向公共知识反馈、贡献什么。这种个体认识状态就是[知识为我]。上述的一组问题中如下问题归属这个视角:

  • 事实:我需要知道些什么?
  • 意义:我和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
  • 认识:我知道些什么?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知识为我]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向公共知识领域反馈、贡献,助益公共知识的有效传播、使用和增长。这种个体认识状态就是[我为知识]。上述的一组问题中如下问题归属这个视角:

  • 行动:我能对知识做些什么?
  • 影响:我的知识如何影响他人?

这个维度不仅可以用于讨论具体的行为,也可以用于讨论态度偏好。这两个方向展示的是两个极端,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应该是分布在两端中间。以上述的一组问题为基础,进一边划分为两种类型之后,我们今后可以继续提出更多的问题,更为细致地讨论这个维度。

说到这里,披露一下我自己的偏好。我的个人偏好落在[我为知识]这边。这次的[个体认识论图景]的讨论,总体来说希望能提出一些工具供全部的个体参考,由于我的个人偏好,在细节展开的讨论重点上我可能会侧重[我为知识]这边。

个体认识动力系统

10月21日绘制的如上新图示恰如其分地表达[个体认识论图景]的内涵。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新图示。

新版本图示分成内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椭圆。内圈三角形代表【体系的因果关系】,外圈的椭圆代表【历史的因果关系】。

我在第7篇中提到,勒温认为心理学有两个母题,一个是[体系的因果关系],一个是[历史的因果关系],他选择 [体系的因果关系] 作为立足点,拓展他的理论体系,所谓体系的因果关系,关于勒温的观点:“在勒温那里,就是现时情境中的因果关系,一个人处于某个特定时间、空间和具体的活动事件中,他的心理生活空间是以现时情境为基准的。”

在我这里,个体认识的[体系的因果关系],以知识、事实、意义、行动为核心要素,虽然我把知识放到最核心,实际上这四者是互相影响的,组成一个动力系统。这种动力系统完整地描述了[个人认识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中间是【知识】而不是【认识】?因为知识只是个体认识的一个要素,个体认识是整个系统动力作用的结果。知识是一个可见的物件,认识则是一个动态的状态。这四个要素如何互相作用,这就是未来这个系列需要详细讨论的话题。

外围的椭圆轨道代表时代与个体,个体认识一方面受限制于时代,一方面又可以超越于时代,前后时代的呼应构成历史的因果关系,前后个体的传承也构成历史的因果关系。

最初我们的起点是探讨 [个体-知识]这个议题,现在,有了这个图示,个人认知动力系统就完整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个图示也可以说是这次创作的第一个具有小里程碑性质的突破性的成果。

知识集展,图表工具

我并不是从事认识论研究的专业学者,作为具有一定经验的内容集展者和信息架构师,我期望这次创作的成果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知识集展

我期望这次的讨论不仅提供一个总体的有意义的讨论框架,而且提供有资借鉴和深入挖掘的知识碎片。我将这种框架和碎片的整合称呼为知识集展(knowledge curation)。知识集展是一种特殊的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

在我的知识集展的基础上,读者们可以继续做更多的事情。

图表工具

这次创作的初心是开发一些图表工具,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好地厘清个体认识,处理好个体与知识的关系。

我尽可能努力把这些图表工具做的足够好用,或者说是尽可能在我选择的方向上做得最好。时间有限,不能完美的,留给其他人来做,或者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自己重新来翻修。

致谢

感谢胡泳老师、李嘉文(Eugene Lee)、水果和林翼然等多位师友的鼓励和反馈。

swordi.org/2017/10/23/i1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