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识论图景(14):生命容器,置身所在

NOVEMBER 12, 2017

本文是[个体认识论图景(The wego)]系列之一,这一系列提出[个人认识动力系统]的讨论框架,从个体视角探讨[个体-知识]的关系。这篇属于[时代-个体]这个部分的讨论。

上篇谈到了“隐喻”,这篇接着Tony来访的际遇,继续说说我们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容器(Container)”。容器是莱科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里的一个重要的隐喻。这次我用“容器”这个隐喻讨论个体认识的时空背景,为了区分与其它人的使用方法,我将这个隐喻命名为“生命容器”,专门用于特指个人生命历程中容纳各种事实的时空场所。

这周我有幸和创新教育机构Minerva大学的一位朋友Xiaoshu视频聊天。令我颇感意外的是,Xiaoshu居然早就知道TEDtoChina项目,很早就关注Tony和我做的事情。Xiaoshu还是我在豆瓣上的读者。我们聊起这些往事,令Xiaoshu颇感意外的是,前几天我和Tony见面,这次见面是我们第二次线下见面。Xiaoshu觉得我和Tony这么熟悉,应该见过很多次面。

五个小生命容器

生命历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林林种种的事情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有一些时空边界聚集一些事情,将这些事情与那些事情区分开来。我们置身于这些生命容器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往来穿梭,络绎不绝,编织成我们生命的丰富景象。

我沿用个体认识动力模型图示,在[个体-时代]这个时空背景上,绘制出近日生活中的人、事、物背后的几个小生命容器。图示中大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的五个小椭圆,代表着如下的五个小生命容器。

T1: TEDtoChina, Tony Yet, Oliver Ding, Xiaoshu
T1: Swordi, Oliver Ding, Xiaoshu
T2: NASA, Tony Yet, Oliver Ding
T3: iKnow, Oliver Ding
T4: Minerva, Oliver Ding, Xiaoshu

T1: TEDtoChina, Tony Yet, Oliver Ding, Xiaoshu

这个小生命容器说的是在T1这个时间点,大约2009年左右。那时,我和Tony Yet合作TEDtoChina这个项目,我们之间有大量的互动协作,各种各样的琐碎的事实。其中有些事实是我那时知道的,有些事实是我那时不知道的。例如,TEDtoChina的众多粉丝中有Xiaoshu这么一个人,我估计Xiaoshu是在2009年左右那个时间点关注TEDtoChina,进而关注我和Tony。

T1: Swordi, Oliver Ding, Xiaoshu

这个小生命容器说的是在T1这个时间点,大约2009年左右。Xiaoshu关注我在网络上的写作分享,例如豆瓣里的帖子等等。这个时间点不是很精确,但是不影响这次的讨论。那个时间点,我也不知道有Xiaoshu这么一个人在关注我的分享。我通过Swordi这个网志以及其他地方分享了很多观点、经验、资源和思考,其中有些读者曾和我直接联系,从而让我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有些读者也因为这样的直接联系与互动进而成为我的好友。近年来,我甚少更新Swordi这个网志,也很少在网络上公开分享。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月好几个新认识的朋友,居然很早就关注Swordi这个网志和我的网络分享。

T2: NASA, Tony Yet, Oliver Ding

这个小生命容器说的是在T2这个时间点,也就是2017年11月1日,Tony Yet来访休斯顿,我带他和朋友游览NASA太空中心。Xiaoshu觉得我和Tony这么熟悉,这次居然才是第二次见面,颇感惊讶。Tony和我的互动一直以来通过网络持续不断,为什么把这次见面前前后后的东西作为一个小生命容器呢?容器作为一个隐喻,它代表的是划定一定的时空边界,以此来有效组织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种种事实。这次见面的关键词是NASA,我们就把这个小生命容器以NASA为名。

如果更仔细去探讨的话,在我的个体生命历程中,我置身于许多辨识度很高的容器,例如很多网络社群,Tony也置身其中,从而在我的生命容器中,Tony总是此起彼伏地出现。

T3: iKnow, Oliver Ding

这个小生命容器说的是在T3这个时间点,也就是2017年11月4日,我用个体认识动力图示来可视化我和Tony讨论的话题,恰好我们聊的内容与个人认识论图景这个创作高度相关,于是我打破了原来的创作计划,因地制宜,将我和Tony的讨论内容,作为创作素材。

我用iKnow作为这次个体认识论图景的稿件的网址缩写,按照iKnow1,iKnow2,iKnow3这样的序号给稿件编排顺序。我用iKnow来代表这次的个人认识论图景的创作,这次的创作活动在我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它就是一个小生命容器。在这个小生命容器中,Tony最开始是以线下见面这样的方式出现的。随着这个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他也有可能远程沟通,提供进一步的反馈、建议,从而延续我们面对面聊天之后的互动,就像过去多年来我们之间的网络沟通一样。

T4: Minerva, Oliver Ding, Xiaoshu

这个小生命容器说的是在T4这个时间点,也就是2017年11月8日,我和Xiaoshu通过Google Hangout视频聊天。此前几天我在一个友人主持的微信群中看到关于Minerva的消息,由于我对于Minerva的创新教育设计一直很好奇,看到来自Minerva的Xiaoshu,我便自动联络,促成了我们这次的沟通。这次的沟通虽然是以Minerva为始,但是却开启了我和Xiaoshu的联结,开启了一个新的生命容器,也让我知道了一些我过去不知道的事实,原来在T1这个时间点,有Xiaoshu这么一个人在关注TEDtoChina和Swordi。当时,我通过Google Analytics的分析监测软件看到TEDtoChina和Swordi两个网站的用户成长和分布情况,当这些统计数据中的一个数据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体验是相当惊人的。

生命容器:从子宫到坟墓

我在2015年为一家教育创业公司做咨询时提出了“全生涯、全心智”的企业文化理念设定,当时我举了从子宫到坟墓的例子作为“全生涯”的水平轴,用丹尼特在《心灵种种》一书中的心智层次塔作为“全心智”的垂直轴,以此来框定这家教育创业公司的企业使命: 为人们提供全生涯范围的心智提升服务。

这个理念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三个容器隐喻:

子宫:生的容器。人出生前,呆在母亲的体内。
坟墓:死的容器。人去世后,肉体收纳在坟墓中。
生涯:生命历程从开始到结束,从生到死,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容器。

这三个容器隐喻可以说是生命容器中最重要的三个容器,子宫和坟墓是具象的物理容器,生涯或者说生命历程则是抽象的概念容器。生命历程容纳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的所有事实,可以说这是一个超级容器。

生命历程中林林种种的事实数量庞大,形形色色,这些事实可以看成是聚集在不同大大小小的生命容器中。那么,容器的本质是什么呢?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现实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人类经验的产物,而经验是通过身体获得的。在人类经验之外的客观现实与人类语言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中介是人类经验促动的人类概念。

容器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里的本体隐喻,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它有内外之分。人的一生置身于无数的容器中。日常生活的容器无所不在,任何具有边界或者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推而广之,各类具有边界的概念就是容器隐喻,覆盖这些经验:时空、起点、终点,退出。例如:视野。

此外,认知语言学家还发展了意象图式理论。约翰逊和莱科夫列举了一些基本的意象图式,约翰逊认为人类的理解和推理正是凭借这这些基本意象图式进行,各色各样的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的网络系统。他认为每个图式都可以从身体经验、结构成分和基本逻辑几个方面去界定。莱科夫在1987年重点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意象图式,其中之一是容器图式。吴为善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莱科夫如何分析容器图式:

身体经验

人体就是一个容器,它由内外之分,我们不断地摄取某些东西(空气、食物、水等)进入这个容器中,也不断地从中排出(汗液、排泄物、血等)。日常生活中的容器几乎无所不在,我们也无时不刻不在与它打交道:从一个房间走进另外一个房间,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把手放入口袋,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身子钻进汽车等等。

结构成分

三个成分,即内部、外部和边界。

基本逻辑

一个物体要么在容器里面,要么在外面,即P或非P;若容器A在容器B里,X在A中,则X也在B中,也就是说,包容关系是传递的,这正是布尔逻辑中类或集合概念的基础。我们对容器构型的经验还可自然地推导出此图式的一些逻辑内涵来,例如包容关系往往保护被包容的物体免受外力的影响,容器内的行为往往受到边界的制约,被容物的位置也固定在容器的位置,容器也会影响人们对被容物的观察等等。

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都比较复杂抽象,在此我们只需要了解由这些理论导出来的容器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生命容器”这个概念的背后的思想来源。接下去,我们需要把重心转向如何把生命容器这个概念用起来,如何将它与个体认识的讨论结合起来。

物理容器、社会容器、概念容器

在《个体认识论图景(7):库尔特·勒温的事实种种》中,我提到勒温将心理空间的事实区分为三类: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生命容器是用来容纳生命历程中的各种事实,借用勒温的这个分类法,我将生命容器区分为三类:物理容器、社会容器和概念容器。

物理容器:物理空间、物理事物等等。
社会容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容器,如家庭、公司、社群、仪式、节日、活动等等。根据讨论的具体需要,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组织容器”和“活动容器”两种类型。
概念容器:知识概念、思想意识形态等虚拟的事物。

容器隐喻的使用非常广泛,生命容器的类型也非常多样,上述的分类只是主要的类型,算是典型特征。这些类型也可以组合出具有符合特征的容器,例如“品牌容器”。

物理容器:品牌依附的产品可以看成是具有物理特征的容器。
社会容器:品牌背后的组织、社群,都是社会容器,是人的组合。
概念容器:品牌在传播过程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概念容器。

容器隐喻的核心特征是边界。不同的生命容器界定了具体的互动边界。在互动边界之内,个体获得了直接体验。互动边界不仅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体现在层次嵌套上。互动边界影响资源和秩序的发展,它框定了动力作用的具体场域。

对于大众来说,房子、汽车、建筑物是常见的物理容器,家庭、公司、学校算是常见的社会容器,知识、思想、品牌是常见的概念容器。

生命流

在《个体认识论图景(5):告别舒茨与凯利,带着四个启示上路》中,我提到了四个启示,其中之一是“生命流与知识流”。

“我受智者的启发,将个体的生命历程中发生的各种事实,称之为生命流。在个体的生命流中,与知识相关的各种活动,可称之为知识流。

生命历程的具体情境,则类似于一个个容器,生命流在不同的容器中蜿蜒流转,不同个体的生命流时而在某个容器中合流,时而在某个容器中分流,分分合合,络绎不绝。在这样此起彼伏的活动流中,知识流是那串闪耀着知性光芒的轨迹。”

了解了生命容器这个概念背后的理论源头和具体内涵,下篇我将示意如何用生命容器概念分析电影导演李安、认知科学家赫伯特·西蒙以及我自己的生命历程。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