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广告

求学期间的诸多实践:诗歌创作、社团活动、刊物出版、标志设计,这些林林种种的线索交织在一起,把我推到了广告创意这个实践领域。应征标志创作,帮助我了解到广告传播这个职业,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奥美广告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的名著《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让我由衷地爱上这个行业。

追寻广告梦

1993年我毕业,按照当年毕业分配政策,内地山村的生源得回当地就业,只有少数名额可以破例逗留在沿海地区工作。我当年的户口和档案从福州调回建阳人事局,等待分配工作。在漫长又短暂的暑期,我在福州的同学引荐我给他们的雇主。这位雇主是一位从政界下海的商人,在科委的名义下设立企业,从事电子设备研发,具体而言,当年从事火爆的卫星电视接收机业务。他将我从建阳调回福州,我加入了这家电子设备工厂的机械车间。

从事机械工作之余,我依然坚持自己的广告梦,期间研修广告书籍。当时的广告行业正处在起步阶段,人才培育与知识传播体系都不完善。全国仅有两所大学开设广告专业,北京广播学院和厦门大学。关于广告的书籍也屈指可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在1991年-1995年之间出版的一套广告丛书,算是我的广告入行启蒙书。这套丛书包括如下书籍:

  •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美]大卫·奥格威 等
  • 《成功广告80例》[中]颜伯勤 著
  • 《广播电视广告》 [台] 樊志育 著
  • 《广告媒体研究》 [美]苏尔马尼克 著
  • 《广告效果研究》 [台]樊志育 著
  • 《广告写作艺术》[美]丹•海金斯
  • 《广告运动策划新论》(上下册) [美]丹•E•舒尔茨等
  • 《怎样创作广告》[美]汤•狄龙 等

这套丛书主要以国外译著为主,让我大开眼界,得以一窥广告业的运作模式。阅读这套书籍和其他书籍之后,我信心倍增,1994年的国庆假期,我毅然离职,在在大街上数广告牌,抄下广告公司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贸然上门求职,成功地开启我的广告人之旅。

导师引路

平生第一次拿到一张【广告策划】的名片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广告一窍不通。入行之前,我只阅读过有限的几本书籍,毫无实践经验。惊恐之际,我遇到了职场中的第一位导师。

这位导师是一名富有经验的广告设计师,他手把手教我如何设计报纸广告、印刷品。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基本技能,顺利成长为一名称职的广告创意人。随后拓展业务技能到媒介策划、会务策划、营销传播等相关领域。

这位导师给我的帮助,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从此,学习、思考、分享、助人,成为我的生涯发展的四大主旋律。

导师引路之后,更多的还是依靠工作中的实践和业余时间的自我修行。当时我非常热爱广告行业,这份热爱让我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随着广告行业的发展,学习环境也日益成熟。工作久了之后,工作便利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龙之媒

1995年徐智明创办全国首家广告专业书店——北京广告人书店,1997年该书店更名为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随后,他们策划出版一系列龙媒广告选书,邀请国际4A广告公司资深从业者撰写著作,翻译国外名家名著,填补了当时国内相关教材紧缺的空白。那时大陆的广告业,由台湾和香港的广告人开垦,他们带来国际4A广告公司和本地市场接轨的思考模式和实务经验。龙之媒和这些专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广告专业培训研修班,邀请这些专家研究分享实务经验。

我阅读多大量龙之媒出版的广告书籍,参加过几次他们举办在广告创作和媒体实务研修班。这些图书和培训对我当时的专业提升帮助很大。通过培训,我也认识了一些在北京、上海、广州的4A广告公司工作的优秀前辈。福州不算广告中心,我定期保持和这些师友的联络,某年新年之际,我将个人照片和履历复印在黄色A4纸上,邮寄给北、上、广的同仁。

当时国内出版三本期刊:《中国广告》、《国际广告》和《现代广告》。除了阅读这些杂志,我还阅读台湾出版的广告期刊《动脑》、《广告杂志》,以及香港出版的《龙吟榜》杂志。我甚至通过一位前辈,弄到台湾专业广告杂志《动脑》的二十年合订本。

每当周末清晨,我带上一本《动脑》的合订本,漫步到家附近的西湖公园,在西湖边古蝶斜阳景点附近,坐在一个大树下的小石凳上,回顾海峡对岸二十年来的广告风雨。

创意的热忱

作为一名广告文案,我时刻保持着创意敏感度,我们订阅广东及北京等地的报纸,日常察看那些报纸上的精彩广告。我和同事将旧广告招贴切成对半做成大本的剪贴本,然后将精彩广告剪下,贴在剪贴本上,供日常观摩学习。有一次,我前往《福建日报》广告部,和当地广告界的一位才子交流创作心得,惊讶地发现他也拥有一个类似的广告剪贴本。

那段时间对于广告的热忱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我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做广告。在每年制作的个人简介宣传单上,我写下“一个执着的广告人,他的一生大部分由创意和梦想构成……”这样的大标题,将这个宣传单复印了几十份,邮寄给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作为新年贺卡。记得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老师在某年元旦的时候寄来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用心广告”这几个字,于是我用这四个字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附录参考资料:《用心广告》

我大约在1999年写下《用心广告》。后来在2007年写了一则读书笔记《创造型职业锚:致力于创造的个人需要》。那时,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属于【创造型职业锚】的人。

很快地,原本要成为预言书的《用心广告》这篇文章成为我第一阶段职业生涯的墓志铭。在2001年的时候,因缘际会,我离开了广告行业,转型成为一名半自由职业者,协助创业公司募集风险投资并在海外上市IPO。不过,追求创造型职业锚的体验,最终也驱使我最后下定决心离开投融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