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灵魂,你也有份!

2004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是我的职业生涯过渡期。这段时间我继续在投融资领域工作,业余时间则全身心投入在网络上,撰写blog,参与网络公益社群,学习社会性软件等网络科技知识。

我和我的女友在2004年相识,在2005年春天相恋,接着,她立即在秋天出国,去美国留学。她这么一走,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困扰。直到后来我申请美国签证成功在2007底离开中国。

漂洋过海来看你

当时我在投融资行业工作了六、七年,机缘巧合,通过原来的老板,联结到一位美国从事网络创业的华裔创业者。我经常有事没事给这位美国创业者写邮件,分享我对当时网络趋势的看法。

这位华裔创业者听到我女友来美国的消息后,觉得不如邀请我加盟他的创业公司。这么两全其美的天作之合,简直就是上天掉下的礼物。我当然求之不得。

我从2005年开始申请签证,前两年申请签证失败,最后一年申请签证成功。在2007年底,我告别中国来到了美国。

离开中国,离开投融资行业,在陌生的国度,开始陌生的行业。在当时,我不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子。我只是觉得,如果不去的话,我这辈子的幸福就这么没了。是祸是福,走走再说。

自由国度的社区

来到美国之后,工作之余,我开始投入美国的网络社区。在2008年,我在美国的幻灯片分享社区SlideShare.net上非常活跃。

我在个人blog上记录了2008年5月份前后我的网络习惯的变化。

五月份前后,小容的上网习惯发生了一些改变。五月份之前,小容登录豆瓣和译言网站的频率很高。而在五月份以后,登录Slideshare.net和Friendfeed.com的频率更好。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看起来小容是把浏览豆瓣的时间花在了浏览Friendfeed.com上,把参与译言的时间花在了参与Slideshare.net上。

Slideshare.net社区在2007年7月份做一个幻灯片竞赛,。那里的明星会员Scott创建一个新小组Presentation Design Tennis,搞一个幻灯接龙活动。前五天由内定的五家幻灯片设计机构轮流设计一张幻灯片,第六天起开放给所有人投稿,公众投稿部分每天挑选一张最优秀的作品,选入小组。活动为期十四天,整个幻灯接龙最后的成品是一个14张幻灯片组成的作品。

我很踊跃参与这个活动,第一张投稿幻灯片被宣布无效,不过,我却中选了最后一张幻灯片。这个联合创作的幻灯片的主题是What is community(什么是社区)。我当时在blog里这么解释中这个主题:

在我看来,这个幻灯片协作活动本身也回答了它自己提出的问题:

  • 社区意味着会话——基于了解建立信任
  • 社区意味着参与——参与越多收获越多
  • 社区意味着规则——共同契约达成秩序
  • 社区意味着协作——每个个体彼此信任
  • 社区意味着创造——群体智慧解决问题 ......

幻灯片与汶川大地震

2012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当天上午我在办公室里通过网络看到这个消息时,忍不住流了泪。悲伤之余,我想自己远在海外,能否为祖国同胞做些事情呢?

当时我看到麦康瑞(Rebecca MacKinnon)通过祈愿行网站(PledgeBank.com)发起了一个募捐筹款活动。她发起的祈愿活动如下:

只要世界各地的500个人每人捐赠至少20美元给中国大地震救灾活动,我将捐赠500美元。

麦康瑞是我敬仰的一位公民媒体活动家。她曾经担任CNN北京办事处主任,是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的联合创始人。她在2005年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演讲分享关于全球之声在线的故事以及对于公民媒体的看法。看到她在祈愿行的祈愿之后,我立即创作了一个幻灯片,在SlideShare.net里推广她的这个祈愿。

我没有意料到,SlideShare团队将我的这个幻灯片推到了网站首页的首要位置。受这个激励,我再接再励,连续创作多个与汶川大地震募捐有关的幻灯片。

例如,我看到CNReviews.com发布了一个捐款指南帖子页面,我就把这个帖子改编成一个幻灯片。当我看到美国著名blogger Jeremiah Owyang分享了一些他的中国旅行照片鼓励朋友捐款之后,我立即收集他的照片以及他的朋友的Tweet反馈,制作成一个新的幻灯片。我还将一张Flickr的照片改造成一个25页的幻灯片故事。

这些幻灯片陆续都登上了SlideShare网站首页的首要位置和显著位置,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有一位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朋友,通过SlideShare站内私信,请求我为她们的募捐宣传设计幻灯片。

多年以后,当我开始【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这个议题探索的时候,才领悟到,其实当年我做的这些幻灯片设计和改编,其实就是内容集展的一种形式。2012年5月12日,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行的中国教育论坛2012年会上,以《集展共用,服务教育创新(Curation Commons for Education)》为题发表演讲,当时我重点分享了这段幻灯片创作故事。

自由灵魂,百感交集

2008年8月份, Slideshare.net举办一年一度的World's Best Presentation Contest竞赛活动。当时的奖品是苹果公司的产品。有了之前的经验,我雄心勃勃地想要参与这个竞赛,为女友赢得一个苹果产品。

在反复考虑创作素材时,我想起当时看到的伊藤穰一(Joi Ito)的摄影文集《自由灵魂(Freesouls)》。于是,我从他的Flickr里找到他拍摄的原始相片,从Yeeyan译言那里找到这本摄影文集的文字内容,然后改编成了一个幻灯片,投稿去参加幻灯片竞赛活动。

伊藤穰一(Joi Ito)当时是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CEO。他是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又活跃于网络公益领域,还是一位专业余的摄影师。他的摄影创作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他一直是我敬仰的偶像。

《自由灵魂(Freesouls)》是一本特殊的书。这是一本以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CC-BY版权出版的影集和文集。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影集和文集两部分。影集部分是伊藤拍摄的人物和风景摄影作品,人物包括维基百科创始人Jimmy Wales,Tim O’Reilly等行业和思想领袖。所有照片中的人物都签署了CC-BY使用这些照片的授权协议。所有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只要保留原作署名即可。文集部分则是技术、网络和自由文化领域的重要倡导者和思想家们的近作,其中收纳了Isaac Mao撰写的《分享主义》。

当时译言志愿者正在将该书翻译成中文。我创作这个幻灯片,算是向伊藤穰一、创作共用社区、Yeeyan的志愿者们至敬,向致力于传播自由文化理念的同仁们致敬。

这次经历在我的心中种下了自由灵魂这个模因(meme),它成为我信仰自由文化的隐喻。后来偶然间在Flickr上看到一张海边的平衡石(Rock balancing)相片,我甚至以这张照片为灵感,在2011年设计了一个自由灵魂的标志。

我的设计将上面提到的照片抽象出来。几个平衡石,构成一个海边的孤独的思想者的剪影,代表着独立思考和行动。我所理解的自由灵魂的核心要义,正是“平衡”。自由文化运动在文化资产的私有权和公共权之间做了一个平衡,原本私有的各类资产,在合理地开放之后,进入公共领域,价值倍增,它们的创造者也获得更多的回报。

推特村庄

2008年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对社区的理解有了更多的认识。Cnbloggercon 08期间在Twitter上的交流,也进一步将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

在Twitter村庄上,我们可以跟随不同部落的活跃人士,进而了解不同国度、不同专业领域的人们的活动情况,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这之前,因为身处福州,我也会因为自己关注非洲的信息,而觉得与身边众人格格不入,感到难受。出国之后,可以很坦然地将“母国”的标签卸下,以纯粹的“人”的角度来思考自己要关心哪些信息、选择哪些信息、思考哪些话题。

2008年底我在blog中回顾说:

这样的国际观和之前的国际观有着细微的差别,在未来,这个国际观也应当会进一步演化,从一个角度映射出自我思想脉络的变迁。

08年对于我来说是值得回忆和珍惜的一年,算是生命中的第二个重要的转折年份吧,从一个国度到了另外一个国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