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心,众生志
2004年左右,我认识Isaac Mao和其他研究社会性软件的先驱,开始参与他领导的群智基金会的各项活动,包括CNBlog.org(中文网志心得集)、中文网志年会、社会性软件在线论坛、数字游牧计划等等。这些经历逐渐让我意识到商业、公益、网络的跨界创新融合,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展现个人建设性价值的新路径。
早在2001年我阅读《商业周刊》(国际中文版)时,我就开始留意杂志里关于社会创新的文章,当时的商学院教授撰写的这类文章打开了我封闭的思维,让我觉得原来商业世界还可以这么运作。2004年开始写作blog之后,社会创新再度成为我关注的议题和blog写作的话题。当年我还曾在blog里推荐《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Isaac Mao是当年活跃的blogger,在现实世界中,他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他的blog写作话题涉猎广泛,从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社会性软件、开放教育、公益创新等等。除了blog写作,他也在极力推动blog社群,推动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发展,倡议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创新。
拥抱blog和Web 2.0
我们的blog话题有些交叉,通过blog评论我们开始交流。我也主动写邮件给他请教关于社会性软件的议题。于是,他邀请我加入CNBlog.org(中文网志心得集)群组blog。这个群组blog由他和郑晓云(网络ID:zheng)联合创办。Zheng给我开通了一个群组blog账号,于是我加入了CNBlog.org社群。
2004年正值国外web2.0浪潮风起云涌,随着blog之后,各类用户贡献内容(UGC)网站兴起,RSS阅读器,blog搜索引擎,社交网络服务各类新型网络服务相继登台。这些创新迅速传到中国,CNBlog.org社群是当时中文网络上讨论这些话题的中心。参与群组blog写作的数十人身份迥异,有大型网络公司资深的程序员,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有教育行业的教师,有媒体传播界的研究人员,有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有海外留学的生物科技博士。
从初识blog起步,我逐渐热爱上这股用户贡献内容(UGC)的创新网络运动,及其背后的去中心化、跨界交流、人人媒体、网络作为平台、开放协作等各种崭新理念。早期手工建设维护个人blog的艰辛,让我意识到Web2.0带来的网络出版方式的民主可以大大地降低人们参与网络实践的门槛,这将帮助更多的人打破现实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释放个人潜能。
CNBlog.org群组blog不仅讨论blog,也讨论社会性软件。Isaac当年还通过skype语音采访海峡对岸的台湾blogger。采访稿连同语音文档以连载形式发布在CNBlog.org网站。几位核心成员定期在skype里虚拟聚会聊天交流。当时,我们也通过skype举办专题网络讲座,讨论社会性软件等话题。
通过参与CNBlog.org,我完成了自己的Web2.0启蒙。其后关于网络行业的知识,都是从网络上获得的。这是我第一次通过一个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而非一套丛书认识一个新领域。
开放协作社会脑
以CNBlog.org为试水项目,Isaac Mao推动成立了SocialBrain.org这个开放协作组织,旨在借助网络聚集社会智慧,通过跨界协作和焦炉,推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虚拟组织后来发展成为群智基金会(Social Brain Foundation)。
SocialBrain.org 强调社会智慧的分布性,人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同时是公共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如果有良好的系统和模型,这些知识将发挥最大的效能,形成一个真正的超级社会大脑(Social Brain),对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SocialBrain.org网页上的上述使命陈述直接指向到开放架构的设计。这个称述当时对我来说,仿佛繁杂丛林中的指南针。让身处商业迷茫期的我找到了全新的努力方向。
Socialbrain.org 以项目 为工作单位,项目因为周期的长短而分为“长期项目”和“阶段项目”,也可能会因为任务的复杂性不同而进一步细分为子项目。可以说Socialbrain.org就是一个顶层项目。
因为很多项目涵盖了未来社会的水平层面的基础设施,而非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我们鼓励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开发者、同好者加入到这些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共同促进其发展。这样的交叉研究与纯粹的学术研究不同,我们相信会出现更多创新的成果。
所有的项目都采用CoP模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在其中的平等互信和协作模式,项目的目标和工作进度将根据项目管理的方法展开。
在广告公司工作时经历的是传统的工作模式,在投融资阶段经历的是封闭的虚拟团队工作模式。参与Socialbrain的各类项目,则让我体验了奇特的开放协作远程虚拟工作模式。
群智基金会当时运作的项目包括:
- CNBlog.org(中文网志心得集、Grassland、Weblog百科等)
- 创作共用中国项目(iCommons China)
- CnBloggerCon(中文网志年会)
- 《自由文化(Free Culture)》协作翻译
-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在线论坛
- Oedu.org(开放教育)
- 祈愿行(Pledgebank.com)中文化项目
- 数字游牧计划(Digital Nomads)
- 草莓日报(MeMedia)
为OOPS设计Logo之后,我在2004年底去上海参加OOPS上海志愿者会议,那次去上海我同时拜访了Isaac Mao,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2005年初,群智基金会正式启动,Isaac邀请我为该项目设计标志,随后我就应邀加入协作团队。
当时我对社会性软件和各类网络技术相当陌生,于是以边缘化的身份参与群智基金会发起的部分项目,除了参与集体讨论,为各类事务出谋划策,我主要贡献自己在品牌识别设计和传播创意上的特长。
相比起我的贡献,我从参与群智基金会项目中获得更多。Isaac对于学习和教育的见解独特而具有远见,他直接把CoP实践社群写道了群智基金会的运作纲领中,这和当年我经历的策划人沙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社会性软件启蒙和开放协作实践体验,为我奠定了第三阶段网络职业生涯的基础。
混合媒体实验
2005年,在发展了群组blog、语音网志访谈、社会性软件在线论坛和自由文化协作翻译之后,CNBlog.org团队决定将在线的交流延续到线下,策划组织一次两岸三地中文blogger的大聚会。。CnBloggerCon(中文网志年会)就此诞生。
比特空间诞生的创意,也在比特空间迅速成长和状大,当消息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blogger加入到会议的邮件讨论组中。各地的blogger报名成为志愿者,通过邮件讨论组、Blog和Wiki文档进行协作,各项会务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除了上海的本地志愿者,还有来自北京、广州、福建等地的志愿者,他们通过Skype设立一个活跃志愿者频道,每个周六晚上开会,通报各项工作进展,进行分工和讨论。当需要作出什么决定时,大家就在Skype上打出“+”或者“-”对议题进行投票。任何确定的最新进展,都及时通过邮件组和blog公布出来。持续的消息传播让会议尚未正式举行,已经在blog圈中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2005年11月的第一个周末,一群热衷于分享、积极尝试各类网络工具的活跃网志(Blog)作者,从虚拟的网络时空中走出来,在线下完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聚会。
这是一群有趣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有背景,有的是风险投资家,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软件程序员,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设计师。抱着简单而纯粹的信念——书写和分享可以让个人空间变得更广阔,联结和协作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在业余时间、以业余的身份,筹办起一场300多人参与的大型会议。整个活动可以说达到专业会务公司的组织水准。他们身体力行验证了社会化网络空间的一个重要概念——“专业余(Pro-Am)”理论。
“这或许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开放的一次会议”这个年会的发起人之一、著名blogger毛向辉(Isaac Mao)如是说。核心成员Zheng也曾表示,“这是一个Web 2.0的会议”。由于工作小组成员散居各地,大家从会议筹备、策划到邀请特色blogger、演讲者,无一不是拜网络之赐方毕其功于一役。台湾网友Vista说,“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少工作小组成员之前未曾谋面,等到他们凑齐时,竟已是迫在眉睫的年会前夕。而当年会活动正以稳健的步伐进行之际。简直让人无法联想到这是一场未经排演的Live会议”。
浪漫的人文主义情怀、自我服务的社区精神成为每个人心目中美好的记忆。第一次的尝试奠定了年会的一些传统:
- 群体参与、分工协作
- 多元议题、跨界交流
- 技术创业、公益教育
- 台上大会、台下小会
- 席地而坐、随性分享
- 标签共用、人人媒体
- 草根主义、兼容并包
- 两岸三地、特色blogger
这些传统也在后来一年一年的实践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05年在上海,06年在杭州,07年在北京,08年在广州,09年在连州。年会陆续举办了五届。
每次会议的讨论议题以blog为中心,涉及了Web 2.0的各个方面,用以呈现以中文网志空间(blogosphere)为主的社会化网络在过去一年中的巨大变化,以及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对整个社会、文化、商业、技术的综合推动力。它既不是“商业峰会”,也不是“学术专会”,而是每个Blogger 都有机会参与和分享的聚会。令人好奇的是,五年以来,始终由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使用各种网络工具民主地完成整个会议的准备、执行和后续传播过程。
台湾网友Vista在参加了05年的会议之后,这样写到:“值得观察的并不是这次活动的短期内容,而是这次活动的去中心化和blog参与形式,是不是揭示整个网络世界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这次中文网志年会的组织方式已经明白指出,首先它象征了某种网络民主或公民组织的可能性,再来是人人都是会议的中心,而不是以往一般的主从概念。这几点可以约略观察出未来Web 2.0对于世界的影响”。
2009年底我撰写了一篇趋势预测性文章《激情与科技交织的混合媒体时代》,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混合媒体的概念。现在想来,其实当年的CnBloggerCon就是最早的混合媒体实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