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建阳

小学毕业之后,我来到了县城建阳读初中。父亲当时已经从茶厂调到了县城,在乡经委工作,然后转任自来水厂的书记,管理当时乡镇的自来水厂数年,直至退休。

迷人的山城

那个叫做建阳的山城,具有典型的中国小城迷人的特质。在群山的环抱中,有两条潺潺的溪在小城的中心汇流成更大的河,因而小城自然有了很多的桥,小城的中心有座不高的山,山上修建着纪念古人的美丽公园,我的家在河的对岸与山相望……从美丽的武夷山上流下的崇阳溪水,它带着岩茶的余香和朱子遗风流经我的家门,每天眺望隔溪的对岸城关不高的山上,在那傍晚的夕阳照耀下,山角上的宋慈亭显出肃穆,偶尔却有点懒散!

那个亭子纪念的是历史上第一位法医学家宋慈,他在8世纪的南宋时期,在离我家不远之处,写下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与此同时,我们南面的一个城市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9世纪的时候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在那个时候,在建阳的一个小镇,集散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商将这里的建本书籍送往全国,那个当时名震全国的三大印刷中心,如今只留下了"书坊"的名字。

崇阳溪水在建阳和麻沙流下的麻阳溪水汇合,此下建欧、南平称之为建溪,建溪两岸山青水秀,盛产茶叶、莲子、官瓷,南宋时陆羽著《茶经》,北峰茶苑名闻瑕迩,历年建溪两地所产之茶兼为皇室贡品,并以此带动建陶跃升为官瓷,专为皇室朝官打造品茗茶具……建溪流至南平,自南平到福州段始称闽江,一路澎湃,其间纳各种支流无数,奔涌至福州,汹涌入海。

每一个建溪边长大的孩子就是沿着建溪水的旅迹走向外面的世界。

写作的乐趣

小学升初中时,我的成绩很好,到了升县城一中的分数线。当年划片,农村孩子只可以报考四中。四中位于城郊,父亲担心我年纪小,就把我转学到县城的一所文化技术学校。这所学校其实是一所技校,当年恰好开办正式的初中班。我就在这所不知名的学校读完我的初中。

初中时我爱上了阅读和写作。我的乐趣所在变成崇阳溪边桥头的报刊亭。每每放学时分,我就在夕阳的余晖中散步到桥头报刊亭,询问最新一期的《少年文艺》、《作文通讯》、《优秀作文选刊》等刊物。我爱不释手地阅读这些刊物,还动手写作文,投稿这些刊物。

这时我不仅阅读武侠小说,也阅读科幻小说。我还每天阅读父亲单位订阅的报纸。我们住在自来水厂简陋办公室的楼上,当父亲的同事下班之后,楼下的办公室就成为我们几个家属小孩的自习室。我每每做完作业,就开始阅读报纸和文艺作品。那时,我还遇到一位爱好写作的小伙伴,他恰好也居住在那里,我们经常切磋作文技巧。当他离开县城去郊区上学时,我们还继续通信保持友谊。

爱上国际象棋

初中时我喜欢上国际象棋。迄今为止,我一直纳闷为何当年建阳这样的小县城会流行下国际象棋。2004年我在《走出美丽的数位次元世界》中写道当时建阳的气氛:

曾几何时,那片淳朴的土地上保持着良好的社群文化传统,没有卫星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然而那时候的人们却有着隔三差五的聚会传统,在县城以及每个乡镇上,各种各样的文艺比赛和活动接二连三开展,小城的青年们通过兴趣小组、培训班以及跨学校的县级比赛,互相联系得非常紧密......

因为地理和历史,所以造就一个其乐融融自给自足的文化社群。如今已然很难找到这样的场景,电视里播放的是全国统一的节目,电脑屏幕里滚动的是全球化的资讯,人们越来越缩在自己的家里,透过通讯工具与越来越远的外界建立联系,却越来越疏远近在咫尺的乡邻。

我喜欢下国际象棋远胜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的规则与中国象棋大相迥异,我喜欢国际象棋的开放自由的格局。当我后来学会写诗之后,我甚至为它创作了一组诗。这组诗歌成为我理解生涯命运角色的诠释。

远游的少年

大约在14岁那年,我告别建阳,来到了临海的省城福州求学。大城市的风景给来自山城的孩子带来了全新的感观。

从求学到求职,不知不觉中,在省城的日子已经开始接近自己在故乡的时长。记得刚到省城的时候,总是很迷恋于故乡的景致,想念家人,每每总是在脑海里回放崇阳溪畔的生活时光,到最后忍不住写下像《梦中的建阳》这样的诗篇……此后我也开始习惯于将省城做第二故乡,开始热烈地爱上这个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或许,每一个建溪边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从建溪边的山城,追循着闽江的足迹,一路走来,渐渐得,也就从一个年幼无知的懵懂少年,成长为挥斥方逑的沿海青年……

故乡建阳对我的影响,甚至延伸到我的网络生涯。当我开始在网络里遨游时,我决心将故乡做为起点,继续走一次来时的路。我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剑扬互动"。我当时想,不论未来的故事如何发展,故乡总是会给我以勇气、力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