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创想

2008年6月,这时我已经离开大陆,在大洋的另一侧的休斯顿。我收到Tony Yet的一份电子邮件,他询问是否有可能创建一个TED的中文社区网站。我推荐他去看Webridge调查的那些答卷。

这封邮件开启了我们的合作,催生了TEDtoChina项目和TED中国粉丝社区。

TED粉丝Tony Yet

我和Tony Yet最早在2008年1月通过祈愿行网站认识,他祈愿说写一本关于自由软件的书。然后我们有一些邮件交流,讨论善用网络等话题。

2006年,Tony开始知道有podcast这样东西。同年夏季,他在iTunes的podcast频道上发现了TED。于是下载观看,感觉甚为震撼!2007年,Tony发现原来TED的世界竟然如此之大,从物理、生物、人文、地理、历史、时尚、设计、娱乐到技术,几乎无所不包。

2008年,Tony开始写博客,开始做TED演讲的翻译,开始关注互联网社区,他在豆瓣小组里建立了TED Talks小组,发布他翻译的一些TED演讲。

2008年9月,我看到Tony在译言的TED小组里发表了十几篇的TED演讲全文翻译,于是给他写了封电子邮件,提议说我想设计一个幻灯片来帮助他传播这些十几篇TED演讲。那时候我正在Slideshare.net社区里获得起劲,于是想借助幻灯片的形式来传播他的这些TED演讲汉译作品。

Tony给我发了一些演讲资料和文稿。那时候飓风IKE袭击休斯顿,我和同事暂时撤离到附近的College Station。

经过这番折腾,我在10月份设计好一个幻灯片。这时候我们想,或许可以开始建立一个TED中文粉丝网站了。于是在10月底,我注册了TEDtoChina.com的域名,用wordpress blog软件加杂志模板架设了一个网站,发布了这个幻灯片,并将过往的译稿整理放到网站里。

TED中国粉丝团

最早的TEDtoChina.com网站名字叫做【TED中国粉丝团】,网站在10月25日正式上线。趁11月初举行的2008年中文网志年会,我在豆瓣的在线活动上“中文网志年会Slideshare在线分会场”发布了这个网站。

当年我在海外,依然通过网络虚拟参与中文网志年会的传播,在豆瓣、SlideShare.net、Twitter、FriendFeed等社区网站上和中文网志年会的 同仁合作。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对TEDtoChina的未来考虑太多。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想要将现有的翻译成果放大传播,让更多的人接触到TED的思想。

考虑到我们只有十几篇稿件,我们想出每个演讲重复blogging五次的构思,对于每个演讲,我们可以分别从五个角度进行blogging:

  • 译文简介
  • 演讲中的某个细节配上图片
  • 演讲人的背景经历和最近的动态
  • 国内blogosphere对该演讲的反馈
  • 大陆相似的项目或内容

按照这样的更新策略,我们可以在十几篇稿件的基础上,保持每天更新的频率,至少支撑两、三个月。帮助我们度过启动期。用现在的术语来说,这个朴素的想法已经开始运用【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的策略。实际上,我后来总结回顾这个项目,【内容集展(content curation)】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特征。

不过,我们很快就超越了这个简单的设想。迅速从发布过往稿件转型为一个blog媒体出版项目。继而成长为TED中国粉丝社区的核心中枢。

更名为TEDtoChina

TEDtoChina项目运作起来之后,基于TED积累非常多的演讲视频,我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一篇稿件,把发布频率稳定起来。

2008年11月起,Tony负责每天撰写1000字左右的TED演讲稿件的摘要介绍。我负责每天收到稿件之后,审阅、排版、设计插图、发布、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传播。周末我负责写一周回顾,串联一周里的多篇不同主题稿件。每月我们共同协作撰写每月回顾,梳理当月内容主题和项目进展。 我们两个都是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忠实粉丝。TEDtoChina项目就是我们践行创作共用理念的示范项目。创作共用理念强调创作者在一定条件前提下,放弃作品版权,让其他人士无需授权,便可自由使用和演绎创作者的作品。例如,TED演讲视频选择的是创作共用授权协议是: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Attribution - NonCommercial - NonDerivative (BY-NC-ND)

每天收到Tony的稿件之后,我从Flickr.com上搜索选择创作共用协议的精彩图片,我输入关键字,找出贴近稿件主题的图片,设计插图。有时我也从维基百科(wikipedia)上搜寻演讲人照片,摘录维基百科文字充实稿件内容。

我们非常自豪于整合TED.com, Flickr.com, Wikipedia.org几大国际资讯来源,通过创作共用协议,在志愿者网络协作之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合法内容出版模式。这个模式和当时中文网络的其他blog媒体形成鲜明的区隔。当时大量blog媒体运作者直接盗取国外网站的内容,甚至盗取国外网站的品牌。

互联网的创新在于创造者无需取得许可,就可自由行事。创作共用解放了内容,让更多人可以合法地自由演绎内容,进行内容传播和价值创造。试想一下,如果TED和其他几大内容来源没有选用创作共用协议,,我和Tony要去一个一个机构地洽谈版权协议。对于我们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创作共用大大降低了松散性的开放协作的门槛。

早期我们的网站使用【TED中国粉丝团】的名称,在设计网站标志时,我直接在TED标志后面加上中文字【中国粉丝团】,然后搭配网址www.TEDtoChina.com。经过几个月的运作,我们的网站通过网络传播甚广,甚至在英文网络圈里都知道有我们项目的存在。

全球之声在线(Global Voices Online)有两位联合创始人,伊桑·扎克曼(Ethan Zuckerman)和麦康瑞(Rebecca MacKinnon)。两人在2004年12月参加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举办的国际blogger研讨会,当时创立了这个公民媒体项目。有意思的是,我在2005年在上海参加中文网志年会见过麦康瑞,其后在纽约与她也有一面之缘。Tony Yet则是伊桑·扎克曼的blog的忠实读者,伊桑·扎克曼经常参加TED大会,为大会做现场blog报道。当我们开始运作时,TED尚未启动字幕翻译计划,Tony完全依靠自己听打,或者参考其他blogger的记录来撰写摘要。伊桑·扎克曼的blog里的TED演讲现场报道,给Tony提供了极大帮助。

伊桑·扎克曼有一次在blog上提起了桥blogger话题,顺便说起了【TED中国粉丝团】网站的存在。他指出我们没有正式获得授权使用TED的标志,处于灰色地带。他说,TED官方知道此事,没有明确表态,没有制止,也没有鼓励。

这个品牌使用流程的瑕疵很快顺利地正式解决。

2009年3月,TED正式发布了创新的TEDx开放品牌计划,允许各地粉丝按照规范,在各地举办类似TED风格的演讲聚会活动。TEDx中的x代表“独立组织的TED活动” (x=independently organized TED event) 。这些活动不是由TED官方主办,而完全由粉丝独立组织,TED官方仅仅提供开展当地TEDx活动的一些指南,具体的组织都由粉丝自助完成。

2009年5月,TEDx项目的执行总监Lara Stein找到我和Tony,在Skype上沟通了关于TEDtoChina如何使用TED标志的情况。她建议我们在标志上强调“本项目由TED粉丝志愿组织,基于TED官方的许可使用TED标志。”按照这个指导方针,我们决定把网站名称从【TED中国粉丝t团】改名为【TEDtoChina】。我参考TEDx的品牌识别规范手册,设计了TEDtoChina的品牌识别系统。这些调整和新设计获得了TED方面的认可。

这次沟通和调整为我们扫清了项目发展的一个潜在障碍。

TED中国大社区

随着TED自身持续地发布创新的项目,从TEDx到TED开放翻译计划,从TED大奖到TED Fellows项目。我们也及时跟进,调整TEDtoChina项目的定位,从单纯的TED演讲传播,拓展到全方位的TED中国粉丝协作中心。

随着项目成长,我们开始招募志愿者,拓展团队。我们按照去中心化的原则来组建编辑团队,将周一至周五的【今日TED演讲】设立成独立工作小组,由协调人来负责。

  • Monday@TEDtoChina
  • Tuesday@TEDtoChina
  • Wednesday@TEDtoChina
  • Thursday@TEDtoChina
  • Friday@TEDtoChina

我们给予每个工作小组的协调人非常大的自由度,需要协调人完成每月四次的稿件发布即可。她可以去招募志愿者,拓展小组,自己建立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机制,自己决定稿件主题和素材。我们没有建立太严格的中心化的编辑审核流程,通过简化流程,应对远程网络协作的复杂性。

同样的模式落实在其他事务上。随着TED自身各项创新举措层出不穷。我们与时倶进,在网站上开辟新栏目,扩招志愿者队伍,对TED各项新举措进行追踪和报道。我们开设邮件讨论组,帮助参与TED翻译计划的译者联结在一起,交流翻译心得,寻找翻译合作伙伴。

随着TEDx计划在全球开展,我们也加入帮助建设TEDx本地社区的行动中。2009年5月,Tony Yet在广州举办第一个中国大学校园内的TEDx活动TEDxSYSU,随后他在2010年举办TEDxGuangzhou。他在后来成为TEDIndia Fellow和TEDx的中国区大使,为TED中国大社区做了很多贡献。

TEDtoChina团队通过网站和社交传播支持各地的TEDx活动开展。我们也鼓励团地成员以个人名义去申请TEDx活动,建立新的志愿者团队。最早余恺在澳洲时通过网络加入TEDtoChina团队,从事稿件撰写。当他回到中国大陆之后,他开始在运作TEDxYUE,在广东数十所高校举办TEDx活动。其后,TEDxYUE的模式扩展到全国,带动了全国高校的TEDx热潮。

中国各地的TEDx和TEDtoChina项目属于各自独立运作的形式,不存在上、下级的管辖关系。我们和各地TEDx志愿者团队保持融洽的松散性合作关系。大家加入我们设立的邮件讨论进行交流分享,探讨经验,寻求帮助。我们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传播优秀的本地TEDx演讲内容。一些活跃成员在TEDtoChina项目工作团队和TEDx项目团队之间流动,这些流动带来的人际联系也为整个TED中国大社区带来良好的信任基础。

2012年TED官方正式设立了面向中国市场的推广部门,他们在新浪微博开设官方账号,与优酷及网易合作设立正式的视频频道。自此,TED官方、各地TEDx、TEDtoChina以松散形式协作,为TED中国大社区的建设共同努力。

社区治理

虽然我信奉组合式事业生活方式,但是真正的考验我之前还没有遇到,直到我和女友结婚,生小孩之后,家庭事务和其他事务的冲突,给我带来巨大的考验。

人生如棋,每每遭遇角色冲突。2008年底开始TEDtoChina项目不久,我体验到这样的角色冲突。做TEDtoChina项目之前,我参与其他人主导发起的网络公益项目,时间投入上短暂集中投入,我可以见缝插针,灵活把握。TEDtoChina项目高强度的运作,给我很大的压力。

为了化解这种压力,我开始思考社区治理议题,考虑通过引进董事会,设立管理层的模式来建立可持续的项目发展机制。

2009年秋天我太太怀孕,孩子的预产期是2010年9月。从那时开始,我就着手TEDtoChina项目的社区治理事务。为了迎接第一个小孩培风的到来,我早早就开始安排TEDtoChina项目的接班人事宜。

2010年1月,TEDtoChina项目正式成立项目董事会,我邀请了毛向辉(Isaac Mao),安猪(Andrew Yu), 丘晴晴(Qingqing Qu)三人担任董事,加上我和Tony Yet组成五人的项目董事会。

毛向辉和安猪是2009年TEDxShanghai的演讲人;丘晴晴是2009年TEDxBeijing的联合组织者。丘晴晴是友成基金会社会创新部门的官员,我在纽约时通过Flickr网站和她认识。她回到北京之后很快就开始做TEDxBeijing。

这三位是当年最早的TED中国社区的代表人物,也在网络社区、社会创新、公益传播方面有丰富经验。这是我邀请他们加入董事会的考虑。 2010年5月, TEDtoChina设立由三名成员组成的项目管理委员会。由Tony Yet和李君(Li Jun) 和余恺(Yu Kai)三人组成。李君和余恺是当时活跃的工作团队成员。

董事会和项目管理委员会组建完成之后,我就宣布推出TEDtoChina项目的日常管理事务,仅担任项目董事成员一职。

从那时候到现在,我就一直只行使作为一名董事的职责。观察项目的成长,给管理团队提供建议,调整管理团队模式。

例如,2011年10月,我们将管理团队模式从项目管理委员会形式改为执行总监负责制。原来负责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王治钧(Lawrence Wang)出任执行总监,此后一直带领团队服务TED中国社区。

多元、好问、真切

我在2011年打包了十二个我看过之后觉得异常震撼的演讲。每当看这些演讲时,我在内心由衷地感叹,这个演讲不就是说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吗?!这样的契合给了我很多力量,仿佛这些导师正在我身后注视我的脚步,让我继续坚持自己的个人远景。

http://www.bagtheweb.com/b/puRgzW

TED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2002年接手TED大会时,发表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引起了我的极大共鸣。克里斯·安德森回顾了他在网络经济泡沫时期的“过山车”式的情感经历,他曾经是著名的Business 2.0杂志的创办者,并将出版公司带上纳斯达克。网络泡沫让他的商业经历跌入低谷。那次经历让他反思,他竟然会把个人的快乐与商业上的成败挂钩起来了。于是,他来TED寻找快乐的答案。

http://www.tedtochina.com/2008/10/26/chris_anderson_and_his_ted_story/

2001年左右,我一方面参与投融资业务,初涉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融入互联网,高度关注互联网创业的资讯。Business 2.0杂志等商业科技杂志是我的最爱。我没有投入.com公司,亲身经历网络泡沫。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名参与者,我也目睹网络热钱造富运动盛极而衰。多年之后,克里斯·安德森的心路历程,引起我发自内心的强烈共鸣。

我时常在脑海里,想起他演讲时说的第一句话:“This is your conference…”

从参与者到创业者

2008年是我的网络公益之旅的分割线,2008年前我以咨询顾问身份参与公益项目的品牌识别设计和营销传播,没有参与到项目核心的发展决策。TEDtoChina这个项目开启了我的网络公益项目创业者的旅程,完成了从乙方到甲方的身份切换。

我在早年求学时热爱写诗,曾以国际象棋为题写过一组诗,我为每个棋子写一首诗。这组诗歌其实是在诠释不同的人生角色定位。一直以来,我把自己定位为--专业服务人士--类似于国际象棋中“象”的角色,白格象只走白格,黑格象只走黑格。

TEDtoChina项目启动之后,我的工作逐渐拓展到战略制定、管理团队、设计项目协作机制等等。大量的沟通和琐碎事务占据了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我不得不把日常的个人blog停止。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我停止了自己的个人学识方面的探索。

虽然在成长为智者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但在成长为勇者的道路上我却收获颇丰。TEDtoChina项目的经历,让我很吃惊,原来创业家精神和领导能力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修炼。经历这个项目后,我发现自己可以胜任创业者的角色,能够亲力亲为地驾驭一个项目的成长。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它也鼓励我继续勇敢尝试,挑战自我,不要被自我设限给框住。

思想源头,时代精神

传播TED的这段经历,给我一种联结思想源头的感受。长时间专注于关注TED网站的更新、审校志愿者撰写的TED演讲简介稿件、关注TED演讲所覆盖的多元学科和全球各地的故事、关注TED全球社区中不同创新活动的进展,这些项目上的日常事务,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们潜移默化地改造了我的信息视野和知识视角,帮助我建构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当我和Tony把那个宣传TED演讲的ppt发布到SlideShare.net时,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个项目可以走这么久,它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扮演一个桥梁和枢纽的角色,不仅把TED引进到中国,而且帮助热爱TED和积极思想的青年朋友联系在一起。

我们也没有预料到TED后来陆续推出了TEDx开放品牌计划、开放翻译计划等各类创新行动,贴身跟进这些行动帮助我们更好地洞察国际社会创新和中国本土实践的差距,让我们近距离的学习国际性创新机构的行动决策、行动设计、行动传播等整个过程。

我们非常欣慰在08年10月开始TEDtoChina这一项目,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最初简单而纯粹的朴素构想,如今放在宏大的背景来看,它恰好踩到了时代的脉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