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的诗篇

我的初中成绩一直很稳定,担任班长,中考成绩全县排名第17名。父亲为了尽早让我脱离农村户口,帮我报考了省城福州的一所四年制的中专学校福建机电学校。

苍霞精舍

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著名翻译家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州苍霞精舍。在100年来的历史中培育了不少工业界的人才,也曾分拆、更名、合并多次。

我的专业是机械制造,四年制的学业安排。四年制的学习类似于大学本科的安排。两年基础课学习,两年专业课学习,加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等。我跳过了高考,直接在四年里浓缩完成同龄人高中三年加大学四年的经历。

在省城求学期间,虽然学的是工科,我的爱好却是文科。初中时培育的写作爱好转成了诗歌创作。

青春的诗篇

入学不久,我就加入了学校的诗歌社团好望角诗社。求学时期,学业之外,除了大量阅读,我的时间都投入在诗歌社团上。

当时学生食堂隔壁有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数个学生社团各据一间。每当晚上和周末,学生社团楼那里就异常活跃,大家都在那里聚集,串门儿。除了探讨各自社团的发展情况,大家也互相交流,进行跨社团合作。

那时我们阅读最多的是《诗歌报》和《星星诗刊》。当然,我们做的更多是创作诗歌。每年我们进行一年一度的诗歌创作比赛,从中选拨新人。每月我们出版好望角诗刊,油印装订后派发到各个班级。加入社团之后,随着前辈毕业,我担当起诗刊主编一职,在我的推动下,好望角诗社跨界与广播站合作诗歌朗诵比赛,与集邮社合作诗情邮趣展览。

这段求学的经历大约在88年-93年,我的诗歌创作生涯也延续到毕业后数年,前后大约有六七年之久,创作主题涉及青春、爱情、战争等等,随着生涯变化,我的创作风格也屡次改变。早期创作的一首歌颂青春的长篇朗诵诗歌,一直是学校诗歌朗诵比赛的热门诗选,在我毕业离开学校之后,依然有选手在比赛时朗诵。毕业之后,我也在当地报纸《福州晚报》上发表过描述当地都市生活的诗歌。

作为70年代生人,我们的青春期恰好遇上80年代的朦胧诗运动。维基百科【朦胧诗】条目记载:

朦胧诗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诗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面对理想破灭的迷茫现实,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朦胧抒情。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有北岛、顾城、江河、杨炼和舒婷。后期代表诗人包括海子、西川等。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广为传诵。

我们喜欢的《诗歌报》创刊于1984年9月,90年改版为月刊形式出版。它对我们的创作起到范本和导向的作用。

我们并未接受正规的诗歌创作训练,大家都是从阅读他人诗作、自己创作、以及社群交流中习得诗歌创作技巧。用现在的学习科学术语说,这就是在实践社群中习得创作技能。好望角诗社就是我最早体验认知师徒制的场所。

绘图的奇遇

虽然诗歌是我求学生涯的主旋律,其实我还挺喜欢我所学专业机械制造。我们的专业偏向热加工方向,学习的专业科目包括机械绘图、公差与测量、材料、金属加工、模具、熔炼、铸造等等,数位专业科目的老师都是该领域全国性的权威,教课所用教材都是他们自己编写的。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需要胜任简单到制造哑铃,复杂到制造精密机械。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最基本的技工加工,也可以从事中高级的工艺设计。

简而言之,我们在学习如何【造工具】。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我都没有从事造工具的职业,到了近期,我才从网络工具的善用者转型为网络工具的制造者。

在众多专业科目中,我特别喜欢机械制图。这个绘图技能因差阳错地引导我喜欢上标志设计,乃至后来转向广告创意行业。

记得1988年的时候,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太阳神集团的全版CI广告(企业识别corpoprate identity),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CI,只是看到一整版的报纸广告,只有巨大的太阳神集团的标志,感到特别兴奋。那时候,很多企业和机构在报纸上公开征集标志,于是我抄下这些标志征集启事,和一位同学共同参与这些标志设计竞赛。我们在白纸上构思标志草稿,用机械绘图用的坐标纸来设计绘制标志正稿。参与这些标志征集,从来没有中过标,最高的荣誉就是应征一个开发区的标志设计,得了纪念奖。

这位同学爱好美术设计,他和我合作很久,为我主编的《好望角诗刊》以及班级刊物《年轻时代》设计封面和内文插图。当时我也领导统筹这些刊物的征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分发等整个流程。现在看来,这些就是最早的广告媒体传播业务启蒙。这些事情也是跟着前任边做边学,有经验的人指导,自己亲身实践,然后就脱离脚手架自己独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