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共享,天下为公

2004年是我的网络生涯的关键转折点,我从一个分享者转型为一个贡献者。那一年开始,我逐渐走入了自由文化的世界,最终寻求到了善用网络、天下为公的职业归宿。

2004年我暂停了过去的手工维护的个人网站,开始用blog托管服务商提供的免费blog服务,我的网络生涯进入了blog时代,【善用网络】逐渐成为我的网络生涯的新主题。

开放线

最早我有两个blog,一个是“大学小容”,用于学习和专业分享。另一个是“开放线”,用于个人生活感悟。“开放线”是一个国际象棋术语,说的是没有兵的直线。一个策略就是开局之后,迅速用车占领中间的两条开放线,从而长驱直入对方阵营。

2004年我遇到了我太太,当时,她是我通过写同城blog认识的网友。她当年只看“开放线“这个blog,不看“大学小容”这个blog。

通过blog认识之后,我们有很多来往。有一天,她发了一封邮件给我,向我推荐麻省理工学院(MIT)开放式课程计划 (MIT OpenCourseWare project) 中文翻译项目。这封邮件开启了一扇大门,改变了我的网络生涯的方向。

OOPS标志征集

这个中文翻译项目计划的创始人是朱学恒,他居住在隔着台湾海峡的彼岸。翻译《魔戒》后,基于对奇幻文学的热爱,朱学恒用《魔戒》翻译稿酬设立奇幻文化基金会,开展奇幻文学竞赛,扶持奇幻文学创作者。

他在获悉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计划后,迅即发起该开放课程的中文化项目,通过在线协作,招募全球各地志愿者,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化翻译运动。当年最多越有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参与翻译。

MIT开放式课程计划中文翻译计划很快更名为Opensources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开放式课程计划,缩写为OOPS。这个志愿者组成的翻译项目,其翻译范围也拓展到更多著名学府的开放式课程。后来《纽约时报》专文报道此项义举。

在更名的时候,他们在论坛里发起新标识设计的竞赛,我看到这个消息之后,于是提交了自己的设计创意,参与这个竞赛。04年8月1日,标志投票正式开始。没有想到,在网友投票之后,我的设计在六个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随后为他们正式采用。我也因此成为这个全球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的在线项目中一名特殊的志愿者。

创意十年,善意十年

这次经历,激起我在内心许下一个愿望:

今后每年至少为一个公益项目设计一个标识。

虽然我已经在2001年离开广告业,但是对标识设计以及CI的热爱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业余爱好。

OOPS标志设计的经历,也启迪我对过往职业旅程的重新认识。原来在网络时代,“多知识”也可以派上用场。你过往职业生涯所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即使不能助益于当前职业,成为“多知识(多余的知识)”,但是,通过网络,你却可以在业余时间,将这些知识和经验,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的运作中。

2005年6月12日,我去上海参加OOPS的大陆志愿者会议。在讲台上,朱学恒穿着黑底蓝标的T恤,他激情洋溢地讲述从开放源代码到开放式课程的自由文化革命,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他说的话:

当没有人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来做这件事,你可以决定它的走向。

在那次会议上,他邀请我作为设计志愿者第一个上台分享志愿者感言,现在我已全然忘记了当时说了什么,只记得我给那些简短发言总结了一句话“社会化知识的力量”。

OOPS给我带了一本魔戒插画集作为纪念品,我非常喜欢魔戒,这个插画集也是我特别珍惜的礼物。OOPS还带给我许多新的朋友,开启我新的网络之旅。

一眨眼十年已经过去,我从中国大陆来到了大洋彼岸,转行、成家、育儿。世事繁杂,所幸的是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从2004年到2014年,我以Swordi Studio个人工作室的名义,履行这个承诺。

Swordi Studio所服务的项目包括:

  • OOPS
  • 中文网志年会
  • 群智基金会
  • 多背一公斤
  • 祈愿行
  • 译言
  • TEDtoChina
  • CNReviews
  • CAPE
  • WEE
  • 新四年
  • 青年坊
  • 真北研究

某一天朱学恒从海峡对岸寄了一本《天下》杂志给我。我翻开数页后,看到Creative Commons运动的发起人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穿着我设计的T恤衫,胸前印着OOPS的标志以及我提议的口号“创作共享,天下为公”。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互联网对于我的个人意义,并不是它的商业价值,而是它为每个人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们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释放自己的个人潜能,融入到智慧的群体中,通过友善协作、借助创新技术,一起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美好的新世界。

这个顿悟可以解释我接下去的很多选择。为何我会漠视此起彼伏的互联网创业大潮,始终沉浸于网络协作公益项目,甚至为了网络协作公益项目,宁愿停止个人学识之路的探索......


参考资料: